答夏景瞻

昔居赏溪曲,怵迫靡所侵。

衲衣挂石壁,燕坐长松阴。

子来慰幽寂,语合相知深。

孤云十年别,明月千里心。

而我亦何事,投迹此禅林。

向来结茅地,回首空青岑。

宁知江海远,遇子复在今。

百挫志矫矫,犹能发狂吟。

清辞入古调,一鼓薰风琴。

吁嗟众响作,过耳无留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宗泐对友人夏景瞻的回赠之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昔日隐居赏溪、挂衲石壁、独坐松阴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当前相遇的喜悦之情。

首句“昔居赏溪曲”,诗人回忆往昔隐居赏溪的美好时光,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接着,“怵迫靡所侵”一句,通过反问表达出过去生活中的无忧无虑,没有外界的困扰和压力。

“衲衣挂石壁,燕坐长松阴”描绘了诗人穿着僧衣,挂于石壁之上,静坐在松树的阴凉之下,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这一场景充满了禅意,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子来慰幽寂,语合相知深”写出了友人夏景瞻的到来,为诗人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两人之间的交流达到了深入理解的程度。这不仅体现了友情的深厚,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知音难遇的感慨。

“孤云十年别,明月千里心”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漂泊的孤云,与友人分别多年,但心中的情感如同明月般遥远而明亮,表达了对友人的长久思念和不变的情谊。

“而我亦何事,投迹此禅林”诗人自问为何会投身于禅林之中,或许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向来结茅地,回首空青岑”诗人回忆起过去结庐之处,如今回首已是空山青岑,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宁知江海远,遇子复在今”诗人感叹即使相隔江海之远,最终还是与友人重逢,强调了命运的奇妙和缘分的珍贵。

“百挫志矫矫,犹能发狂吟”尽管经历了无数次挫折,诗人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够发出激昂的吟唱,展现出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清辞入古调,一鼓薰风琴”诗人的言辞如同古调,清雅而富有韵味,仿佛一鼓薰风琴声,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美的享受。

最后,“吁嗟众响作,过耳无留音”诗人感慨世间喧嚣之声纷至沓来,但经过耳朵却无一留下痕迹,强调了内心世界的纯净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友情的赞美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收录诗词(456)

释宗泐(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柯生耕读轩

耕田村外归,抱书窗下读。

读书期业成,耕田待秋熟。

一饭充朝饥,所愿良亦足。

圣贤日相亲,志不在干禄。

白水涵春陂,青灯照茅屋。

宠辱吾不知,门前羽山绿。

形式: 古风

赠畦乐翁

开圃艺嘉蔬,芳畦绕茅屋。

春雨昨夜来,满眼浮新绿。

短锄日已携,不课儿与仆。

但知此中趣,馀外非所欲。

陶令颇从容,董生何局促。

浩歌对青山,孤云暮归麓。

形式: 古风

裴季和著存堂

白日山下没,长江天际流。

思亲无时已,寸心良悠悠。

高堂亲所憩,虚榻经几秋。

桑梓必恭敬,况此今尚留。

忆昔具庆日,艰难进庶羞。

吁嗟受君禄,庭树风飕飕。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分题八功德水送人归金华

钟山祇树园,中涵一池碧。

贮满忽若虚,测深杳无极。

遥通太液波,近映宝珠色。

八德类净区,奇莲毓灵质。

屡同金华彦,烦襟时一涤。

垂筒汲清甘,煮茗松月夕。

今朝惜分袂,对此翻不怿。

归弄双溪流,应思池上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