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宗泐对友人夏景瞻的回赠之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昔日隐居赏溪、挂衲石壁、独坐松阴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当前相遇的喜悦之情。
首句“昔居赏溪曲”,诗人回忆往昔隐居赏溪的美好时光,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接着,“怵迫靡所侵”一句,通过反问表达出过去生活中的无忧无虑,没有外界的困扰和压力。
“衲衣挂石壁,燕坐长松阴”描绘了诗人穿着僧衣,挂于石壁之上,静坐在松树的阴凉之下,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这一场景充满了禅意,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子来慰幽寂,语合相知深”写出了友人夏景瞻的到来,为诗人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两人之间的交流达到了深入理解的程度。这不仅体现了友情的深厚,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知音难遇的感慨。
“孤云十年别,明月千里心”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漂泊的孤云,与友人分别多年,但心中的情感如同明月般遥远而明亮,表达了对友人的长久思念和不变的情谊。
“而我亦何事,投迹此禅林”诗人自问为何会投身于禅林之中,或许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向来结茅地,回首空青岑”诗人回忆起过去结庐之处,如今回首已是空山青岑,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宁知江海远,遇子复在今”诗人感叹即使相隔江海之远,最终还是与友人重逢,强调了命运的奇妙和缘分的珍贵。
“百挫志矫矫,犹能发狂吟”尽管经历了无数次挫折,诗人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够发出激昂的吟唱,展现出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清辞入古调,一鼓薰风琴”诗人的言辞如同古调,清雅而富有韵味,仿佛一鼓薰风琴声,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美的享受。
最后,“吁嗟众响作,过耳无留音”诗人感慨世间喧嚣之声纷至沓来,但经过耳朵却无一留下痕迹,强调了内心世界的纯净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友情的赞美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