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给事使潞

忆昔胡尘暗蓟门,六军如云集阙下。

天子授钺临轩槛,宜阳王公其人者。

风流旧出城朔方,简在新除大司马。

是时将帅实跋扈,倾耳履声入北斗。

引经答诏动称意,草檄提兵常在手。

帝力自堪制阃外,股肱佐命吾何有。

一从诛乱朝廷清,四海亦重尚书名。

看君少年青琐客,汉家今得韦玄成。

袖里弹章百不避,囊中谏疏垂欲行。

主恩三晋持节使,上党诸侯带砺功。

泛槎春度浊漳水,设醴夜宴虒祁宫。

归米炼石补造化,论思庭诤才何雄。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送王给事使潞》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描绘了对即将出使潞地的王给事的深情厚谊与对其使命的期许。

诗中开篇即以“忆昔”二字引入历史背景,描述了昔日边疆战乱,胡尘弥漫的情景,以及朝廷调兵遣将,准备应对战事的紧张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天子授钺临轩槛”这一细节,展现了帝王亲自主持军事决策的场景,突出人物身份的尊贵与重要性。

随后,诗人通过“风流旧出城朔方,简在新除大司马”两句,赞美了主人公出身于北方,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并被委以重任,担任大司马。紧接着,“是时将帅实跋扈,倾耳履声入北斗”一句,暗示了当时军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主人公却能从容应对,显示了他的能力与威望。

“引经答诏动称意,草檄提兵常在手”描绘了主人公在军事行动中的智慧与果敢,他能够灵活运用经典策略,起草檄文,指挥军队,显示出他在军事上的高超技艺。接下来,“帝力自堪制阃外,股肱佐命吾何有”表达了主人公对于帝王的信任与忠诚,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与贡献。

“一从诛乱朝廷清,四海亦重尚书名”赞颂了主人公在平定叛乱后,朝廷得以安定,其名声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最后,“看君少年青琐客,汉家今得韦玄成”将主人公比作汉代的韦玄成,预示着他的未来将如同韦玄成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诗中还提到主人公在出使潞地时,将携带“袖里弹章百不避,囊中谏疏垂欲行”的决心与勇气,展现出其为国尽忠的精神。同时,诗人也描绘了主人公在潞地执行任务期间,与当地官员和百姓的互动,如“泛槎春度浊漳水,设醴夜宴虒祁宫”,展现了其外交活动的和谐与成功。

最后,“归米炼石补造化,论思庭诤才何雄”表达了对主人公未来成就的期待,预示着他不仅能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更能在国家治理、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送王给事使潞》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主人公作为一位杰出将领的风采与使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出使潞地的深厚情感与美好祝愿。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郡斋同元美赋

夙昔红颜一大夫,乘轺河朔何为乎。

除书岁下不得调,鼓其刀笔宁壮图。

帝恩初欲存折槛,谓尔祝网从皇都。

相逢但饮邢州酒,太守况即高阳徒。

庭前秋色正惨淡,囊里新诗复有无。

醉歌出塞云中曲,朔气飒沓来飞狐。

路傍小臣久汩没,安得座上开江湖。

眼前大雅竟谁是,作者如山道各殊。

更须一日论万古,挥毫振臂群雄呼。

维时海内称二子,高名自喜王生俱。

白雪青天动萧瑟,台郎郡吏同崎岖。

楚璧照邻不敢献,蛾眉在宫还自涂。

王生仰视浮云徂,矫手捋我颔下须。

与君周旋在今日,还能百万来长驱。

忽然神气回莽苍,孤城摇落相踟蹰。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跳梁行寄慰明卿

武昌季子吴国伦,左迁三载匡庐春。

红颜便着青云色,白眼岂是功名人。

邢州太守昔入计,犹自金闺侍从臣。

顾问片言摇日月,弹章一字动星辰。

虽然旧属平津吏,常苦跳梁不可致。

调笑纵横倒四筵,交驩往往非其意。

世间那得郢中歌,君但论诗吾且睡。

何须更比谢生肩,但应独把王郎臂。

萧条颇似东方生,南康郡里忆承明。

文彩纵然倾汉王,恢谐难以取公卿。

画眉石镜二女裸,濯足长江九派清。

此儿寻常未易识,偷桃卖药行妖精。

近来犹尚凭陵否,俯仰浮沉无不有。

朝读司空城旦书,夜沽茂宰柴桑酒。

成败宁关达士心,卷舒终在朝廷手。

随他肉食作雄飞,饶我褐衣称下走。

党禁重开祝网年,一时逐客宠光偏。

晚收已抱泥涂恨,更谪如何不可怜。

事急谁能驰叩阙,家贫未拟罢归田。

再来地僻逾高枕,就使荒凉给俸钱。

壮游万里君须见,青琐凤池元不贱。

使气能令魑魅藏,出身曾厌欃枪变。

楚狂岂止接舆贤,秦孽犹堪背城战。

回首畏途真自知,一官不绝才如线。

难将此物斗翱翔,妒口含沙未可当。

四海弟兄堪并起,中原我辈正相望。

总看弃置风尘里,不作踟蹰道路傍。

鼓枻更逢渔父笑,岂应憔悴老沧浪。

形式: 古风

此儿行重寄明卿

我闻南康大如斗,明卿佐理常什九。

昨日中丞抗疏荐,贤声辄满朝廷口。

豫章计吏入图事,爱君未敢援以手。

小臣怜才上白状,相公良久疾其首。

量移亦已从浩荡,不然径逐此儿走。

谁知片言触忌讳,毕竟功名成掣肘。

丈夫失意分自当,穷来傍人人避藏。

苦我折腰骨太劲,看他伏谒项能强。

纵令慢世无不可,似尔干时岂所长。

莫作拂衣少年态,宦游须使及春阳。

大舒楚歌小舒舞,是处江山好断肠。

王郎至今栖北海,帐前万骑绿沈枪。

形式: 古风

拂衣行答元美

五原驱车兴殊浅,三秦卧病秋云高。

束带那能见长吏,谈经何以随儿曹。

上书一日报明主,愿乞骸骨归蓬蒿。

小臣采薪业不佞,闻道巢由亦已逃。

拂衣中原风雨来,群公祖帐青门开。

二疏一去三千载,大夫未老宁贤哉。

新乡城西重回首,当时叱驭其人走。

路傍伏谒莫敢动,囊里俸钱君但取。

此辈交情虽可见,吾徒大名终在口。

于今偃息南山陲,闭户不令二仲知。

负海少年大跋扈,遣使问我抽簪期。

百尔不分一狂客,余发种种何能为。

玄经半卷常自诵,浊酒千钟醉不疑。

五子江湖正漂泊,黄鹄摩天慕者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