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衣行答元美

五原驱车兴殊浅,三秦卧病秋云高。

束带那能见长吏,谈经何以随儿曹。

上书一日报明主,愿乞骸骨归蓬蒿。

小臣采薪业不佞,闻道巢由亦已逃。

拂衣中原风雨来,群公祖帐青门开。

二疏一去三千载,大夫未老宁贤哉。

新乡城西重回首,当时叱驭其人走。

路傍伏谒莫敢动,囊里俸钱君但取。

此辈交情虽可见,吾徒大名终在口。

于今偃息南山陲,闭户不令二仲知。

负海少年大跋扈,遣使问我抽簪期。

百尔不分一狂客,余发种种何能为。

玄经半卷常自诵,浊酒千钟醉不疑。

五子江湖正漂泊,黄鹄摩天慕者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拂衣行答元美》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现实情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首句“五原驱车兴殊浅,三秦卧病秋云高”,以“五原”和“三秦”两地的景象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接着,“束带那能见长吏,谈经何以随儿曹”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不愿受官场束缚,渴望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上书一日报明主,愿乞骸骨归蓬蒿”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希望辞官归隐的心愿,渴望回到自然之中,过一种远离尘嚣的生活。“小臣采薪业不佞,闻道巢由亦已逃”两句,借用了古代隐士巢父和许由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和羡慕。

“拂衣中原风雨来,群公祖帐青门开”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时的情景,虽然面对着官场的风雨,但诗人依然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二疏一去三千载,大夫未老宁贤哉”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士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官场的不屑。

“新乡城西重回首,当时叱驭其人走”两句,回忆了诗人辞官前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去官场生活的告别。“路旁伏谒莫敢动,囊里俸钱君但取”则体现了诗人辞官后的轻松与自由,不再受官场规矩的约束。

“此辈交情虽可见,吾徒大名终在口”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即使在归隐之后,也不会忘记曾经的朋友。“于今偃息南山陲,闭户不令二仲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远离尘嚣,享受宁静。

最后,“负海少年大跋扈,遣使问我抽簪期”两句,通过描述外界对诗人归隐生活的态度,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百尔不分一狂客,余发种种何能为”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评价的淡然,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狂客,不会因为外界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选择。“玄经半卷常自诵,浊酒千钟醉不疑”则展示了诗人归隐生活中的精神追求,通过阅读经典和饮酒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五子江湖正漂泊,黄鹄摩天慕者谁”以五子的漂泊与黄鹄的高飞,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综上所述,《拂衣行答元美》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的佳作。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答许右史(其一)

黄须芃芃田舍翁,倾身坐向钱孔中。

长颊便便美少年,行步顾影私自怜。

谁知腐鼠能为祟,纵是神仙有播迁。

使君似识浮云意,蹉跎实为功名利。

已拚酒隐富贵世,潦倒佯狂百无忌。

浊醪恰供十日饮,酣法须与当时异。

五斗乍可调燥吻,飞觞二子雄相视。

醉杀不作傲杯人,迩来那得独醒事。

魏文大白满如月,曾托属车称国器。

若言此物非其任,尔家破瓢亦应弃。

形式: 古风

答许右史(其二)

王门隐者身坎坷,老曳长裾裾婀娜。

自言能料一生事,及至干时计常左。

从它惨淡复为谁,即得新诗题向我。

雨雪蓬蒿共三径,春色俜伶馀药裹。

浊醪但熟贫亦足,微官才罢病辄妥。

胸中㙼块故须浇,乘兴往往无不可。

白眼生成薄禄相,青山合就渔樵夥。

赵壹疾邪众所摈,邹阳暗投才应坐。

羡尔悠悠世上情,回头数子殊么么。

形式: 古风 押[哿]韵

送莱芜萧簿

萧生业本儒术起,稍因读法得其指。

栖息十年白鹿洞,担囊一卷青乌子。

岱宗雄蟠大海滨,衣冠气王中有人。

我家松槚三千树,鞍山东望华不注。

为说干时常轗轲,独怜明主能知遇。

莱芜作簿更谁群,但恨无过范史云。

釜里蠹鱼堪自见,鞭下虫蛆讵忍闻。

看君才岂催科拙,请谒公门非所屑。

藩臣答诏误承恩,翻然遂就迁官列。

匹马悠悠复路岐,即今失意欲何之。

同乡冢宰谙名姓,府掾郎曹伫可期。

形式: 古风

岁杪放歌

终年著书一字无,中岁学道仍狂夫。

劝君高枕且自爱,劝君浊醪且自沽。

何人不说宦游乐,如君弃官复不恶。

何处不说有炎凉,如君杜门复不妨。

纵然疏拙非时调,便是悠悠亦所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