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上方晚眺

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沈沈。

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

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

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高楼低阁,树木有远有近,山色与水光在暮色中渐渐沉寂。
嵩山的雾气如半卷的青色绸帐,伊河的波浪仿佛平铺的绿色丝绸被褥。
飞鸟归巢时正是极目远望的好时机,远方吹来的风适合敞开衣襟享受。
谁能想到在官场之中,还有人能保持这样一颗逍遥自在的心。

注释

楼阁:高楼和低矮的阁楼,泛指建筑群。
高低:形容建筑物错落有致,高高低低。
树浅深:树木的疏密,或远近,形象描绘景物层次。
嵩烟:嵩山的雾气,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
青绡幕:青色的薄纱帷幕,比喻轻盈的雾气。
伊浪:伊河的波浪,伊河是黄河支流。
绿绮衾:绿色的绸被,比喻水面平静如绸缎。
极目:尽目力所及,形容眺望远方。
开襟:解开衣襟,常用来表示心情舒畅,无拘无束。
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借指官员。
逍遥自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水景象,楼阁、树木、山光、水色交织出一片宁静深远的氛围。嵩烟和青绡幕相互映衬,伊浪和绿绮衾平铺开来,都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

飞鸟灭时宜极目,表现了诗人希望放眼望去,让心灵得到片刻的解脱。远风来处好开襟,则是表达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的愿望。

最后两句“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透露出诗人虽身处尘世,但心中却保持着一份超脱和自由。簪缨常指束发用的饰物,这里用来比喻尘世的羁绊,而“不离”则意味着即使在羁绊之中,内心仍能保持逍遥自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与超脱尘世的向往。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营闲事

自笑营闲事,从朝到日斜。

浇畦引泉脉,扫径避兰芽。

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

桃根知酒渴,晚送一瓯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萧相公宅遇自远禅师有感而赠

宦途堪笑不胜悲,昨日荣华今日衰。

转似秋蓬无定处,长于春梦几多时。

半头白发惭萧相,满面红尘问远师。

应是世间缘未尽,欲抛官去尚迟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谕亲友

适情处处皆安乐,大抵园林胜市朝。

烦闹荣华犹易过,优闲福禄更难销。

自怜老大宜疏散,却被交亲叹寂寥。

终日相逢不相见,两心相去一何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野行

草润衫襟重,沙乾屐齿轻。

仰头听鸟立,信脚望花行。

暇日无公事,衰年有道情。

浮生短于梦,梦里莫营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