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三百年间植士林,年来零落几青衿。
人间已厌诗书味,堂上犹闻丝竹音。
山向静中涵易象,阳于复处见天心。
执经弟子趋函丈,祗恐门前雪意深。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与精神寄托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传承和个人修养的重视。
"三百年间植士林"一句,勾勒出一片历史悠久而又衰败不起的学术氛围,"年来零落几青衿"则透露出时光流逝、事物更新换代的感慨。这里的"士林"和"青衿"都是对知识与文化传承的隐喻。
"人间已厌诗书味"表明世人已经对传统的文学艺术感到疲乏,但"堂上犹闻丝竹音"则显示出诗人对于这些传统美好仍然保持着赞赏和珍视。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怀。
"山向静中涵易象"一句,借助山的寂静来比喻内心世界的平和与深邃。"阳于复处见天心"则进一步强化这种意境,将自然界的变化(如日照)与宇宙之心相联系,这是对道家哲学的体认。
"执经弟子趋函丈,祗恐门前雪意深"两句,则展示出诗人对于学习和修养的态度。这里的"执经"意味着持守经典,"趋函丈"则是对知识传承者的一种尊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弟子们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前人的学问,同时又不免担忧门庭若雪般静谧的境界是否能被后世所理解和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种文化情怀与个人修养的交织,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于传统知识的尊重与内心世界的追求。
不详
浮萍浩荡夹桑榆,茅屋田园狐兔墟。
拾橡岂能饥杜甫,鬻车终不困相如。
子规枝上他乡月,白鹤峰头处士庐。
三径虽荒归亦好,笔耕还有腹中书。
单父琴边遇赏音,皋比巍坐屋庐深。
客中莫放挥金手,酒后无忘守口箴。
投笔未酬豪杰志,读书犹识圣贤心。
何时棹破山阴雪,共对青灯谈古今。
白发萧萧壮气衰,垂头兀兀董生帷。
饥难煮字将焚砚,语不惊人懒作诗。
昔日卞和常泣玉,今时墨子更悲丝。
自从梦笔风流后,枯朽那能出菌芝。
衣冠不忍坠家声,风雨潇潇鸡自鸣。
身似孤蓬随地转,家无长物带书行。
荒凉松竹乡心外,淡薄齑盐世味轻。
幸有田畴堪料理,何如买犊且归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