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细观吟卷压阳春,字字新奇绝点尘。
既已学诗兼学礼,底须忧道更忧贫。
鸟啼花落萧閒日,月白风清自在身。
内景通明谁会得,窗寒曙色正精神。
这首诗是杨公远的《还刘晓窗吟卷就用卷端韵》,创作于宋末元初。下面我将对其进行鉴赏:
首句“细观吟卷压阳春,字字新奇绝点尘。”表达了诗人对于吟咏的书卷给予高度评价,每一个字都充满新意,没有一丝尘埃可寻。这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尊重。
接下来“既已学诗兼学礼,底须忧道更忧贫。”则流露出诗人的深思与自省。既已经掌握了诗词和礼仪之学,更应该担忧的是道德修养以及生活中的困顿。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个人修养的重视,以及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沉着态度。
“鸟啼花落萧閒日,月白风清自在身。”这两句描绘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诗人通过听鸟鸣叫、观赏花瓣飘落等细腻笔触,捕捉到了时间流转的美感,而那明净如洗的月光与清风,则是心灵得以自由自在的象征。
末句“内景通明谁会得,窗寒曙色正精神。”则更深入地探讨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领悟和理解。这里的“内景”指的是内心的光明与清澈,诗人自问或许只有自己能真正领略到这种精神状态。而“窗寒曙色正精神”则是说在清晨微冷的气息中,以及天色初现之时,自己的精神达到了最佳状态。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还透露出他对个人修养、道德追求与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自在飞扬的人生态度。
不详
霜后枫林浑似缬,篱边菊老香初歇。
昏昏醉梦了时光,一任头颅堆白雪。
半日脩途适到陈,因思尼父倍伤神。
行囊抖擞幸馀半,旅馆萧条苦乏薪。
唤仆买杯苏脚倦,拂尘题句效眉颦。
孤村落日黄昏后,一觉明朝又问津。
湖上吟翁道味长,孤坟今已草成荒。
姓名犹寄梅花上,一度开时一度香。
非贤非智半痴聋,性禀天然雅淡中。
閒阅废兴槐国梦,细思得失楚人弓。
事无欺世心何愧,诗为伤时句不工。
却谢梅花开几点,年年此日伴山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