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四十首(其十二)羹颉侯

陈孺子,肥若是,贫何食,糠核耳。

高帝亦为嫂所苦,宾客未食屡操釜。

帝王有大度,雍齿且可容。

奈何怨丘嫂,伯子几不封。

贫贱人谁识真主,此事安能责妇女。

羹颉侯,何足怪。

君不见,未央前殿奉玉卮,记说当年臣无赖。

今日居然较仲多,太公亦复无辞对,殿上齐声呼万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张晋的《读<史记>四十首(其十二)羹颉侯》以陈孺子和刘邦的故事为引,表达了对贫贱之人识别真正领袖能力的质疑,以及对社会对女性的苛责。诗中提到陈孺子虽贫,但高帝刘邦曾受困于贫困,连宾客都需自己做饭,这显示了帝王的气度。诗人批评陈孺子因小事怨恨而错过封赏,暗示贫贱者不易识别真正的领导者,并指出不应过分苛责女性。

接着,诗人引用“羹颉侯”的典故,意在说明即使像汉高祖这样的英雄也有不堪回首的过去,表明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瑕。最后,诗人以未央宫中的场景作结,指出即使是权势显赫的太公也无从反驳,众人仍会齐声欢呼,暗讽世态炎凉,权力决定一切。

整首诗通过历史故事和比喻,揭示了社会地位、人性弱点与权力运作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收录诗词(336)

张晋(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史记》四十首(其十三)酬漂母

王孙落魄无知者,手把长竿钓城下。

城边漂母哀王孙,每日相逢进一餐。

丈夫得食母意毕,岂望将来更报恩。

钓竿一掷仗剑走,龙变云蒸骇九有。

锦衣此日归故乡,独奉千金酬漂母。

贫贱英雄最可怜,肯因富贵忘当年。

区区一饭尚如此,推食解衣何待言。

君不见,南昌亭长小人也,召见犹蒙赐百钱。

形式: 古风

读《史记》四十首(其十四)出胯下

信能死,请刺我,不能死,出胯下。

出胯下,何足道,粲然一市人皆笑。

剖符向故里,危矣屠中儿,用作楚中尉,报复亦大奇。

当年熟视良有以,忍耻故能就于此。

君不见,英雄失志辱泥途,纵出胯下何伤乎?

君不见,英雄得志空千古,谁能生与哙等伍。

形式: 古风

读《史记》四十首(其十五)相君背

武涉已去,蒯通乃前,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君不见,种蠡张陈事可哀,时乎时乎不再来。

勇略震主身必危,足下持此将安归。

策士逞雄辨,那论汉与楚。

谁识王孙不背恩,蒯通竟以佯狂去。

高鸟尽,良弓藏,猛士何劳守四方。

钟室奇冤亦天意,此时悔不用通计。

形式: 古风

读《史记》四十首(其十六)生同日

赤龙应运作天子,附尾攀鳞各四起。

独有燕王属最亲,生而同日复同里。

里中嘉叹不容口,父老两番贺羊酒。

少相亲,长相爱,一朝衅生惧得罪,亡命仓黄走边塞。

异姓封王仅七人,如今只有长沙在。

彭越醢,淮阴杀,高帝已崩真绝望,余生难向娥姁乞。

那知同日竟非祥,昔年同里今殊方。

父老空劳贺羊酒,可怜死作东胡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