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毛仙翁

莫将凡圣比云泥,椿菌之年本不齐。

度世无劳大稻米,升天只用半刀圭。

人间嗟对黄昏槿,海上闲听碧落鸡。

旌节行中令引道,便从尘外踏丹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不要将凡人和圣人相比如尘土和泥土,他们的寿命长短本来就不一致。
度过世间无需奢华的大米,升天仅需少许灵药而已。
人间感叹面对傍晚的槿花,海上的我悠闲倾听天籁之音。
在行进的队伍中,命令引导道路,就从世俗之外踏上通往仙界的红霞阶梯。

注释

凡圣:凡人与圣人。
云泥:比喻地位或价值的极大差距。
椿菌之年:比喻长寿,椿树和菌类常被视为长寿象征。
大稻米:比喻世俗的富足。
半刀圭:极少量的药物,比喻修炼所需的极少物质。
黄昏槿:指傍晚开放又迅速凋谢的木槿花,象征生命的短暂。
碧落鸡:传说中的仙禽,象征天界。
旌节:古代官吏出行时的仪仗。
丹梯:红色的阶梯,象征通往仙境的道路。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元略所作,名为《赠毛仙翁》。诗中充满了对道家修炼成仙的向往和赞美。

“莫将凡圣比云泥,椿菌之年本不齐。”

这两句话通过云泥来形象地表达了普通人与圣人的区别,指出他们寿命不同,意在强调道家修炼能够超脱尘世的束缚,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度世无劳大稻米,升天只用半刀圭。”

这两句则是说修炼者不需要像普通人一样辛勤劳作,只需少量的精华(半刀圭)即可攀登仙界,反映了道家追求简约而高效的修炼之法。

“人间嗟对黄昏槿,海上闲听碧落鸡。”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诗人在黄昏时分与人间告别,在海上悠然自得地聆听着仙鹤(碧落鸡)的叫声。

“旌节行中令引道,便从尘外踏丹梯。”

最后两句表达了修炼者依照正确的指引,顺利地通过丹道的修炼步骤,从而摆脱凡尘,达到仙界。这里的“旌节”、“丹梯”都是道家修炼的象征。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超逸,充分展现了诗人对道教追求不朽的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赞美。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生命意义和精神追求的一种独特理解。

收录诗词(1)

崔元略(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大臣。第进士。更辟诸府,累迁京兆尹,徙左散骑常待。因与崔植素有隙,崔植当国后,被贬黔南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后转任鄂州刺史、鄂岳都团练观察使。拜大理卿。敬宗初,还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为御史劾奏,迁任户部侍郎。太和三年(829),转户部尚书,次年判度支。五年(831)检校吏部尚书,出为东都留守、畿汝防御使。是年,又迁滑州刺史、义成节度使。卒后赠左仆射

  • 籍贯:今聊城
  • 生卒年:824

相关古诗词

雨中对后檐丛竹

含风摇砚水,带雨拂墙衣。

乍似秋江上,渔家半掩扉。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微]韵

奉和登玄武楼观射即事书怀赐孟涉应制

宁岁常有备,殊方靡不宾。

禁营列武卫,帝座彰威神。

讲事一临幸,加恩遍抚巡。

城高凤楼耸,场迥兽侯新。

饮羽连百中,控弦踰六钧。

拣材尽爪士,受任皆信臣。

光赏文藻丽,便繁心膂亲。

复如观太清,昭烂垂芳辰。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杂言奉和圣制至承光院见自生藤感其得地因以成咏应制

新藤正可玩,得地又蓬时。

罗生密叶交绿蔓,欲布清阴垂紫蕤。

已带朝光暖,犹含轻露滋。

遥依千华殿,稍上万年枝。

余芳连桂树,积润傍莲池。

岂如幽谷无人见,空覆荒榛杂兔丝。

圣心对此应有感,隐迹如斯谁复知。

怀贤劳永叹,比物赋新诗。

聘丘园,访茅茨,为谢中林士,王道本无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奉和圣制三日书怀因以示百寮

佳节上元巳,芳时属暮春。

流觞想兰亭,捧剑传金人。

风轻水初绿,日迟花更新。

天文信昭回,皇道颇敷陈。

恭己每从俭,清心常保真。

戒兹游衍乐,书以示群臣。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