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诗十二首(其九)

春至林木变,洞房夕含清。

单居谁能裁,好鸟对我鸣。

良人久燕赵,新爱移平生。

别时双鸳绮,留此千恨情。

碧草生旧迹,绿琴歇芳声。

思将魂梦欢,反侧寐不成。

揽衣迷所次,起望空前庭。

孤影中自恻,不知双涕零。

形式: 古风

翻译

春天来临,山林树木变得翠绿清新,夜晚的深居简出之地更显宁静。
独自一人谁来陪伴,只有好鸟在我面前歌唱。
丈夫长久在燕赵之地,新的爱情转移了他一生的挂念。
离别时那对鸳鸯锦被还留着,却滋生了无尽的遗憾与愁绪。
碧草生长在旧日的足迹上,绿琴不再响起那美妙的声音。
思念让我的魂魄在梦中寻求欢乐,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穿衣时迷失了方向,起身望着空荡的庭院。
孤独的身影中自我怜悯,不知不觉泪水已双流。

注释

春至:春天到来。
林木变:树木转绿。
洞房:幽静的住所。
夕含清:傍晚的宁静。
单居:独居。
谁能裁:谁来陪伴。
好鸟:美丽的鸟儿。
燕赵:古地名,代指远方。
新爱:新的情感。
移平生:改变了整个人生观。
双鸳绮:象征夫妻的鸳鸯锦被。
千恨情:许多遗憾和愁绪。
碧草:绿色的草。
旧迹:过去的痕迹。
绿琴:绿色的琴,或指琴音。
歇芳声:停止了美妙的琴声。
魂梦欢:梦中的欢乐。
寐不成:无法入睡。
揽衣:整理衣物。
所次:应有的顺序。
空前庭:空旷的庭院。
中自恻:内心感到悲伤。
双涕零:两行眼泪流下。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名为《拟古诗十二首(其九)》。从艺术风格和语言运用来看,这首诗深受古典文学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意象。

开篇两句“春至林木变,洞房夕含清”,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发而又宁静宜人的季节环境。这里的“林木变”指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洞房夕含清”则是诗人独处于深巢之中,对外界变化的感受。这些描写营造了一种既和谐又孤寂的情绪。

接下来的“单居谁能裁,好鸟对我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在这静谧的环境中,只有鸟儿的歌唱陪伴着他,这里的“裁”字用得极妙,既指无法割舍的情感,又隐含对美好的向往。

“良人久燕赵,新爱移平生”两句,则是诗人表达对远方朋友(或情人的思念)。这里的“良人”即指那位在心中有着重要位置的人,“燕赵”则可能暗示了一种边塞之地的辽阔与孤寂。新爱移平生,意味着诗人心中的这份情感已经深植,不可磨灭。

“别时双鸳绮,留此千恨情”,写的是离别时刻的复杂感情。“双鸳绮”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感,而“留此千恨情”则是表达了离别后无尽的思念与哀愁。

随后的“碧草生旧迹,绿琴歇芳声”,描写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绪交融。碧草萌动于旧时足迹之中,意味着时间流逝,而“绿琴歇芳声”则是指音乐的停止和美好的回忆。

“思将魂梦欢,反侧寐不成”,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无法入睡,只能沉浸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思之中。这里的“反侧”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翻来覆去难以安宁的状态。

最后,“揽衣迷所次,起望空前庭”,写的是诗人夜晚起来,穿上衣服,对着空旷的院落发呆。这既是对现实空间的一种感受,也反映出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无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构建,展现了一个古代士人在春夜中所体验到的孤独、哀愁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拟古诗十二首(其十)

秋天无留景,万物藏光辉。

落叶随风起,愁人独何依。

华月屡圆缺,君还浩无期。

如何雨绝天,一去音问违。

形式: 古风

拟古诗十二首(其十一)

有客天一方,寄我孤桐琴。

迢迢万里隔,托此传幽音。

冰霜中自结,龙凤相与吟。

弦以明直道,漆以固交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拟古诗十二首(其十二)

白日淇上没,空闺生远愁。

寸心不可限,淇水长悠悠。

芳树自妍芳,春禽自相求。

徘徊东西厢,孤妾谁与俦。

年华逐丝泪,一落俱不收。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李博士弟以余罢官居同德精舍共有伊陆名山之期久而未去枉诗见问中云宋生昔登览未云那能顾蓬荜直寄鄙怀聊以为答

初夏息众缘,双林对禅客。

枉兹芳兰藻,促我幽人策。

冥搜企前哲,逸句陈往迹。

髣髴陆浑南,迢递千峰碧。

从来迟高驾,自顾无物役。

山水心所娱,如何更朝夕。

晨兴涉清洛,访子高阳宅。

莫言往来疏,驽马知阡陌。

形式: 古风 押[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