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阅书

贾不至千万,仕不至万石。

时穷两不遂,衰鬓秋萧瑟。

平生用力处,文字派六籍。

胸中万斛泉,老不出涓滴。

丈夫处世间,志愿何时毕。

抱此无用物,价重连城璧。

蛟龙死泥沙,蟠屈留遗迹。

政使传后人,虚名复何益。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一夔所作的《夜坐阅书》。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以及对学问与名声的深刻思考。

首句“贾不至千万,仕不至万石”点明了诗人对于物质财富和官位的追求并未达到极高的境界,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接着,“时穷两不遂,衰鬓秋萧瑟”描绘了在命运多舛之时,理想与现实未能如愿以偿的无奈与失落,形象地刻画出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景象。

“平生用力处,文字派六籍。胸中万斛泉,老不出涓滴。”这几句则反映了诗人一生致力于学问,满腹经纶,却似乎未能充分施展才华,表达了对知识与智慧未能得到充分运用的遗憾。

“丈夫处世间,志愿何时毕。”诗人在此提出疑问,人生中的志向与追求何时才能真正实现?流露出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抱此无用物,价重连城璧。蛟龙死泥沙,蟠屈留遗迹。”这里将自己比作“无用物”,比喻虽有才学却未被社会重视,同时以蛟龙比喻有才华的人最终沉沦于平凡,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的感慨。

“政使传后人,虚名复何益。”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即使名声流传后世,也未必能带来实际的价值与意义,强调了对名声的淡然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自省,展现了诗人对个人际遇、学问价值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风貌。

收录诗词(486)

方一夔(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题吴爱菊

渊明归故园,心与境俱会。

种菊满东篱,高致在菊外。

故人绝世好,尚友渺千载。

幽赏属同流,更有心期在。

形式: 古风

古意

子房英特人,易老穷根柢。

纵横出妙用,万变不离体。

当其报秦时,家难不顾弟。

挥槌捣祖龙,结客自燕蓟。

天地为震动,此身一稊米。

秦亡志虽酬,韩破颜仍泚。

来谒龙准公,投机类天启。

中原纷战争,两强力难抵。

雍容谈笑间,国耻竟刷洗。

旧君有反服,臣子获尽礼。

雄心就敛退,勋业犹唾涕。

仙人在何许,高步凌北济。

壑松作糗粮,煮石当酒醴。

千载邈高风,仰望首重稽。

形式: 古风

郡人有朱买臣严子陵按史传买臣吴人尝出为会稽太守名曰乡郡会稽盖今两浙之地吾郡特以去州二十里曰朱池为买臣昔居之地难以考见其实子陵晚耕于富春山中则今钓台是也二公出处不同心事亦异姑以其同为郡人各赋一首使九原有作不怅来者之不我知也(其一)

鲁不识仲尼,妄谓东家氏。

知音古为难,而况谐俗耳。

寒松翳遗貌,吊古独倚徙。

歌声馀老樵,昔居竟谁是。

当年翁子贫,卖薪沽酒市。

一朝入汉庭,歘作青云士。

出领虎符贵,牛酒贺闾里。

邸间绶若若,差排庭中吏。

旁人自送迎,我亦附长史。

片言负茂陵,奇祸竟博死。

穷通有定分,何足计戚喜。

豆羹辄动色,未可欺妻子。

阿妇非弃翁,颇亦窥见此。

后车且耻载,谁肯并庙祀。

形式: 古风

郡人有朱买臣严子陵按史传买臣吴人尝出为会稽太守名曰乡郡会稽盖今两浙之地吾郡特以去州二十里曰朱池为买臣昔居之地难以考见其实子陵晚耕于富春山中则今钓台是也二公出处不同心事亦异姑以其同为郡人各赋一首使九原有作不怅来者之不我知也(其二)

舟行徵君里,步登徵君山。

雪濑漱我齿,玉泉洗我肝。

遐想台上人,披裘曳渔竿。

去齐复适吴,来往浮云閒。

一钓得文叔,客星照林峦。

再钓得小苑,高风凛祠坛。

古人邈不及,绝俗为甚难。

一时尚奇怪,千载起懦顽。

我歌小招词,公来颜不欢。

长啸震冥杳,载月下前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