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问.斋期

栟榈春锁上方清。身在慈云,心对愁城。

觚棱西下见娉婷。记得香阶,细雨声声。

玉女传言此最能。曾整兰衾,也抱银筝。

欲将心事托卿卿。应是多情,莫道无情。

形式: 词牌: 一剪梅

鉴赏

这首《一剪梅·红问·斋期》由清代诗人李雯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斋期内的情感世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出一种既含蓄又深情的意境。

“栟榈春锁上方清”,开篇以栟榈(棕榈树)的春景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暗示着主人公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身在慈云,心对愁城”两句,对比鲜明,表达了身处于祥和之境,内心却难以摆脱忧愁的情绪,这种矛盾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觚棱西下见娉婷。记得香阶,细雨声声。”这里通过“觚棱”(古代建筑上的装饰物)的视角,描绘了一位女子的美丽身影,以及她所在环境的细腻景象,细雨声声更添了几分哀愁与柔美。这一段不仅展现了女子的外在美,也暗示了她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玉女传言此最能。曾整兰衾,也抱银筝。”“玉女”在这里象征着女子的纯洁与高雅,通过“传言”引出她曾经的生活细节——整理兰香的被褥,弹奏银筝,这些行为透露出她生活的精致与艺术气息。同时,也暗示了她内心的丰富与复杂。

“欲将心事托卿卿。应是多情,莫道无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女子想要将自己的情感寄托给对方的心愿,同时也强调了她的深情,并对可能的误解或冷漠做出了回应,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层次,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世界,展现了女子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独白,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情感世界的深刻探索,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作品。

收录诗词(135)

李雯(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云间六子”之称。入清,被荐任内阁中书舍人。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笔。不久,忧伤而死。有《蓼斋集》

  • 字:舒章
  • 籍贯:明末清初江南青浦
  • 生卒年:1608—1647

相关古诗词

生查子.生叩红

云鬟素袖低,口齿清如雪。

不异沈郎腰,为卿更深折。

恖恖姓字通,草草生辰说。

凭将连理心,寄与丁香舌。

形式: 词牌: 生查子

临江仙.酬和

墙角清阴花月静,一联秀句双成。

不须红叶更流情。风吹修竹响,传得凤凰声。

好影隔来心自语,碧云细点春星。

小桃枝下听分明。消魂酬五字,清露越三更。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定风波.佛会

贝页宣声动法筵,月华灯影照婵娟。

半是伤春眉黛敛。无限,泪珠常近粉痕边。

七宝幡成红绶带,人在温柔、乡畔白云天。

总是玉人看不了。烦恼,楞伽无语静炉烟。

形式: 词牌: 定风波

清平乐.惠明赍书

风生云袖,袖底蛟龙骤。

一幅嚇蛮书在手,正是护花星斗。

朱旗远望潼关,麻鞋踏上青山。

且看锦囊飞度,便教红线周旋。

形式: 词牌: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