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五首(其四)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华。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探讨了“见”与“非见”的关系,以及“可还者”与“不汝还者”的哲学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将“落华”与“流水”作为意象,寓意着世间万物的流转与变化。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句话首先提出了一种对“见”的反思,即当我们认为自己在“见”时,实际上可能并未真正触及事物的本质或真相。这里的“见”不仅仅指视觉上的观察,更包含了认知、理解乃至心灵的感受。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进一步阐述了“见”的局限性,指出即使我们自以为在“见”,实际上也无法完全把握事物的全貌,因为“见”总是与“非见”并存,无法完全涵盖所有层面。

“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华。”这两句通过“落花”与“流水”的互动,描绘了一幅自然界中生命与时间流逝的画面。落花有意地追随流水,象征着生命的追求与渴望;而流水则似乎对落花的情感无动于衷,象征着自然规律的无情与不变。这一对比,揭示了生命与宇宙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这句话强调了世间万物的暂时性和变化性,暗示了所有可以回归或改变的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自我(“汝”),强调了变化与无常。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指出那些不可回归或改变的,正是非自我所构成的世界。这句诗深化了前一句的思考,强调了自我与外界之间的界限与联系。

最后,“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借用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诗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春天(象征新生与希望)虽然看似消失,但其实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世间,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和生动的自然意象,探讨了“见”与“非见”、“可还者”与“不汝还者”的关系,以及生命、时间与自我之间的复杂互动,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洞察与感悟。

收录诗词(53)

释士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五首(其五)

马搭鞍,驴推磨。灵利衲僧,祇消一个。

纵使东家明点灯,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来意旨问如何,多口阿师自招祸。

形式: 偈颂

观行上座所作维摩问疾图

道人眈眈痴虎头,瞭然电转开双眸。

枯木已死寒岩秋,定中霹雳摧四牛。

起来下笔不能休,新诗字字蟠银钩。

发其馀者漫不收,散而纵横为九流。

我观此画真其尤,病维摩诘小有瘳。

文殊大士从之游,彼上人者难对酬。

两公文章虎而彪,万古凡马空骅骝。

向来曹韩与韦侯,笔端亦尝知此否。

世间画本多山丘,阅人何翅如传邮。

对此可以销百忧,先生胡为吟四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安上座所作墨梅

道人色心净,了见造物根。

笔端开此花,胸中有丘园。

清香凝暗夜,疏枝卧黄昏。

撞钟西湖寺,见月罗浮村。

老眼隔烟雾,一笑作篱藩。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颂古(其一)

是非海里横身人,豺虎群中自在行。

莫把是非来辨我,平生穿凿不相关。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