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

燕说谈古书,六籍无诗如。

彼序鬼一车,毛郑贲其须。

古今几大儒,亦复鼓应桴。

历年二千馀,耳目为所驱。

卓哉紫阳朱,订顽砭其愚。

俗说力扫除,沙沉得简珠。

士惑真难祛,于今道犹孤。

高叟一鄙夫,服膺与世殊。

在天悬方诸,如闻叹起予。

形式: 古风

翻译

燕雀谈论古书,六经中没有像样的诗篇。
那些篇章繁多如鬼怪的车轮,毛公和郑玄为之增添注解。
自古至今的大儒们,也参与其中响应和讨论。
历经两千多年,耳朵和眼睛都被这些学问牵引。
伟大的紫阳朱熹,严谨订正错误,批判愚昧。
世俗的见解被彻底清除,珍贵的真理得以显现。
读书人的困惑难以去除,如今的道义仍然孤独。
高明的老人如同鄙陋之人,他们的见解与世俗不同。
他们在天之高处,犹如悬挂的方诸星,仿佛听见叹息声触动我心。

注释

燕说:比喻低微者的言论。
六籍:古代儒家经典,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毛郑:指毛公(毛亨)和郑玄,古代注解经典的学者。
鼓应桴:比喻响应和应和。
卓哉:卓越,赞叹之意。
紫阳朱:朱熹,南宋理学家,人称紫阳先生。
订顽:订正顽固的错误。
沙沉:比喻世俗的尘埃。
士惑:读书人的困惑。
服膺:衷心信服。
方诸:古代星宿名,象征高远。

鉴赏

这首诗名为《学诗》,作者是宋代的高斯得。诗中以燕雀谈论古书开篇,指出六经之中诗歌地位被忽视,古人的注释繁多且有时过于琐碎("彼序鬼一车,毛郑贲其须")。诗人批评了自古以来的大儒们过于追求繁琐的学问,而忽视了诗歌的真谛。紫阳朱熹的学问独到,他纠正了这种偏颇,清除陈规陋习,使得诗歌的精华得以显现("卓哉紫阳朱,订顽砭其愚")。

然而,诗人感叹即使有朱熹这样的大家,去除世俗对诗歌的误解仍非易事("俗说力扫除,沙沉得简珠"),士人对于诗歌的理解仍有困惑,使之成为孤独之道("士惑真难祛,于今道犹孤")。最后,诗人将高斯得自己比作一位高明的老者,他的见解与众不同,如同天空中的明星("高叟一鄙夫,服膺与世殊。在天悬方诸,如闻叹起予"),表达了对诗歌独特见解的坚守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整首诗寓言性强,借古讽今,体现了诗人对诗歌价值的独特认识和追求。

收录诗词(177)

高斯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官田行

噫呼嘻乐哉,咸淳三年之秋大有年。

近自浙河东西江与淮,远及七闽二广连四川。

黄云一望千万里,莫辨东西南北阡。

瓯窭污邪满沟塍,秧马折轴担赪肩。

天公更好事,十日不打雨。

三边不动尘,穑人更何虑。

自从田归官,百姓糟糠难。

况复连年苦饥馑,草根木实为珍餐。

嵯峨殍骨横千里,待得今年能者几。

只道伸眉得一笑,酒肉淋漓浑舍喜。

谁知一粒不入肠,总是公家主家米。

夜闻东家邻,偃仰啼孤婢。

我问汝为谁,答云无食无儿穷妇人。

今年公田分司官吏恶,那有遗秉滞穗沾饥贫。

大家京坁那复有,惜米如珠藏在囷。

我闻唐家天子即位当四年,天下斗米惟三钱。

我皇不减贞观主,相公亦如房杜贤。

奈何米价百倍踰贞观,此病岂得无其源。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自从买公田,丰年亦凶年。

此何人哉,悠悠苍天。

更有一事尤堪怪,欲说未说心先怕。

今年处处皆有秋,何故天台大水独无一粒收。

一粒不收犹自可,臣水王,君火囚,此事颇关宗社忧。

书生守经论白黑,无乃将身豺贙投。

形式: 古风

物贵

一从泉法乱,都野咸荒荒。

片楮母偏重,无子相低昂。

奸人窃其权,百物因大翔。

握薪重寻桂,尺鱼贵河鲂。

我闻辇毂下,鞅法牛毛详。

物物揭成价,大字悬康庄。

膴鲍榷公肆,饼师聚官场。

市易祖嘉问,均输肖弘羊。

罻罗四面布,摇手触刑章。

哀哉今之人,逢时何不祥。

谷斛八钱汉,米斗三钱唐。

安得生其时,鼓腹咏太康。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物贵日甚

自从为关以为暴,物价何止相倍蓰。

人生衣食为大命,今已剿绝无馀遗。

真珠作襦锦作裤,白玉为饭金为糜。

苍天苍天此何人,遘此大疾谁能医。

无食吾欲食其肉,无衣吾欲寝其皮。

谁能为我覆八溟,一洗世界无疮痍。

丝麻粪土被天下,菽粟水火赒民饥。

风后力牧不可起,吾辈碌碌安能追。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齿落

韩公四十五,已赋齿落诗。

呀然顿崩弛,存者皆浮危。

我今恰半百,衰暮固其时。

一齿阙当门,摵其秋叶飞。

感兹生有涯,抚枕中夜悲。

伊人未闻道,文与百世期。

吾今食粟耳,将随野草萎。

圣路千万里,加鞭犹可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