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影答形

丹青写君容,常恐画师拙。

我依月灯出,相肖两奇绝。

妍媸本在君,我岂相媚悦。

君如火上烟,火尽君乃别。

我如镜中像,镜坏我不灭。

虽云附阴晴,了不受寒热。

无心但因物,万变岂有竭。

醉醒皆梦耳,未用议优劣。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翻译

用丹青描绘你的容貌,画家却担心技艺不够精湛。
我跟随月光出行,与你的画像相似得无比奇特。
美丑本源于你,我并非迎合讨好。
你如同火焰上的烟雾,只有火灭时才会消失。
我像镜中的倒影,镜子破碎我依然存在。
尽管随外界环境变化,但我不会受冷暖影响。
我只是被动地反映万物,变化无穷,永不枯竭。
无论是醉是醒,都只是梦境,无需讨论优劣。

注释

丹青:绘画。
拙:不熟练。
月灯:月光。
肖:相似。
妍媸:美丑。
媚悦:迎合。
火上烟:比喻短暂易逝。
别:消失。
镜中像:倒影。
镜坏:镜子破碎。
附阴晴:随环境变化。
寒热:冷暖。
无心:被动。
因物:受外界影响。
万变:无穷变化。
竭:枯竭。
醉醒:清醒和醉酒。
优劣:好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独到见解。诗中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我形象的描绘,另一部分则是与陶淵明形象的对答。

“丹青写君容,常恐画师拙。”这里的“丹青”指的是绘画中的朱砂和蓝色颜料,用来描绘对方的容貌。诗人担心自己作为画师技艺不佳,无法完全捕捉到对方的美丽。

“我依月灯出,相肖两奇绝。”诗人自比为“月灯”,意味着自己的形象与陶淵明一样,是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两个奇迹。这里强调了两人形象的独一无二和完美无瑕。

“妍媸本在君,我岂相媚悦。”这是诗人对自己外貌的一种自谦,认为自己的外表并不需要修饰,因为美丽原本就存在于对方(陶淵明)身上。

接下来的几句:“君如火上烟,火尽君乃别。我如镜中像,镜坏我不灭。”这里通过对比来表达两者的关系。诗人将陶淵明比作“火上烟”,意味着他的形象是短暂而易逝的,一旦火熄灭,他也就消失了。而诗人自己则如同“镜中像”,即使镜子破碎,自己的形象依然存在,不会被毁灭。

最后几句:“虽云附阴晴,了不受寒热。无心但因物,万变岂有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无论是阴雨还是晴朗,对于诗人来说都是一种自然界的变化,不会受到任何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无心”则表明了诗人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常人,达到了一种与万物为一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示了苏轼在艺术上的自信和他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对陶淵明形象的崇拜和自己的形象之美的肯定。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神释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

平生逐儿戏,处处馀作具。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

形式: 古风

和陶使都经钱溪

乔木卷苍藤,浩浩崩云积。

谢家堂前燕,对语悲宿昔。

仰看桄榔树,玄鹤舞长翮。

新年结荔子,主人黄壤隔。

溪阴宜馆我,稍省薪水役。

相如卖车骑,五亩亦可易。

但恐鵩鸟来,此生还荡析。

谁能插篱槿,护此残竹柏。

形式: 古风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

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

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回。

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

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今岁索居儋耳,子野复来,相见,作诗赠之

往岁追欢地,寒窗梦不成。

笑谈惊半夜,风雨暗长檠。

鸡唱山椒晓,钟鸣霜外声。

只今那复见,仿佛似三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