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凤凰山怀子瞻(其一)

蜿蜒曲龙腰,山间隐楼观。

孤高伏龙角,浮图刺云汉。

脩林霜雪馀,落叶青红乱。

想见洞中人,不知时节换。

咳唾落江东,江东两眼中。

举头触浮云,失脚惊飞鸿。

逢人自笑谋身拙,坐使红尘生白发。

入山便欲弃人间,出山又与松筠别。

形式: 古风

翻译

蜿蜒的山路像龙的腰身,山中隐藏着楼阁观景台。
孤独高耸的山脊如同龙的角,佛塔直指云霄。
茂密的树林经霜雪洗礼后,落叶纷飞,色彩斑斓。
想象洞中的隐士,不知外界季节已变换。
轻轻咳嗽声落在江东,如落入江水中的两颗明珠。
抬头触及云端,却失足惊飞了飞翔的大雁。
遇见人就自嘲谋生手段笨拙,就这样在红尘中白了头发。
一入山中就想抛弃世间烦恼,出山又与松竹作别,不舍离去。

注释

蜿蜒:曲折延伸。
楼观:楼阁式的道观。
孤高:孤独而高大。
浮图:佛塔。
洞中人:隐居山洞的人。
咳唾:轻咳吐出。
江东:长江下游地区。
浮云:天上的云彩。
红尘:世俗社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凤凰山的秀美景象和诗人对苏轼(子瞻)的怀念之情。首句“蜿蜒曲龙腰”形象地刻画了山路的曲折起伏,如同龙的身躯。接下来,“山间隐楼观”点出山中楼阁的隐蔽,增添了神秘感。"孤高伏龙角,浮图刺云汉"进一步描绘了山峰的峻峭和佛塔直插云霄的壮观。

“脩林霜雪馀,落叶青红乱”描绘了深秋时节,树林经霜后显得更加肃穆,落叶纷飞,色彩斑斓。诗人想象洞中隐士的生活,感叹时光易逝,“不知时节换”,流露出对超然世外生活的向往。

“咳唾落江东,江东两眼中”运用夸张手法,表达诗人情感的深远,仿佛自己的叹息都能穿越时空,触动江面。"举头触浮云,失脚惊飞鸿"则寓言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失措。

最后两句“逢人自笑谋身拙,坐使红尘生白发”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自嘲,感叹在世俗中挣扎,岁月匆匆,白发生于鬓边。"入山便欲弃人间,出山又与松筠别"则写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以及离别尘世与自然的不舍。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抒情,借登临凤凰山之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仕途人生的感慨,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登冥山

东山如覆盆,石塔仍数层。

昔人行乐处,时过名不称。

秋风变草木,樵径馀薪蒸。

四顾一水间,不复知淄渑。

菰蒲万世利,烟火千人罾。

平生登山脚,岁晚如不胜。

求田君勿问,抚髀吾何能。

飞鸿将目远,秋水留心澄。

兹游岂不朽,作歌记吾曾。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答张文潜

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

瀛洲足风露,胡不减饥色。

昔闻杜氏子,剪髻事尊客。

君妇定不贤,三梳奉巾栉。

形式: 古风

答黄生

冰泥断道雪塞门,远坊累日无行人。

卧闻喧呼谁叩阍,稚子往问鹿骇奔。

黄生学诗用力新,急手疾口如翻盆。

冲风踏冻送七言,要令寒屋回春温。

是时积阴又黄昏,叫闹索火惊四邻。

迩来结字稳且匀,岂不见我参寥君。

嗟吾老矣心尚存,后来得子空马群。

径须赤手缚麒麟,四大海水一口吞。

丈夫意气抗浮云,道逢其人两手分,妒妇拊膺王右军。

形式: 古风

答黄充

我无置锥君立壁,舂黍作麋甘胜蜜。

绨袍不受故人意,药饵肯为儿辈屈。

割白鹭股何足难,食卢鹚肉未为失。

暮年五斗得千里,有愧寒檐背朝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