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忠祠

力挽中原志可吞,悲哉星霣渭滨屯。

郾城诏下黄龙远,燕狱诗成白日昏。

义气悬知千古合,纲常都仗数公存。

如今混一归真主,尚慰孤臣地下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三忠祠》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赞颂,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情感和对忠贞不渝精神的崇敬。

首联“力挽中原志可吞,悲哉星霣渭滨屯”以强烈的笔触描绘了历史英雄们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而付出的巨大努力,表达了对他们壮志未酬的深切同情。其中,“力挽中原”形象地展现了英雄们的英勇与决心,“星霣渭滨屯”则寓指英雄们的陨落,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

颔联“郾城诏下黄龙远,燕狱诗成白日昏”进一步描述了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影响。通过“郾城诏下”和“黄龙远”等词语,诗人将历史事件置于宏大的时空背景下,强调了其深远的意义。“燕狱诗成白日昏”则通过比喻手法,暗示了事件的复杂性和悲剧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

颈联“义气悬知千古合,纲常都仗数公存”是对历史人物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的高度赞扬。这里“义气”不仅指个人的正义感和勇气,也象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千古合”和“数公存”则表达了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精神价值的永恒认可和传承。

尾联“如今混一归真主,尚慰孤臣地下魂”展望了历史的最终归宿,表达了对统一和正义的渴望。同时,诗人也通过“尚慰孤臣地下魂”这一句,寄托了对已逝英雄们的哀思与敬仰,希望他们的精神能够得到安息,并激励后人继续追求正义与统一。

整体而言,《三忠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情缅怀和对忠贞精神的颂扬,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情怀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和刘司马失子二首(其一)

公退朝房独掩门,寒灯无燄月昏昏。

手书虽在难重读,家事从前得细论。

客枕有怀眠少著,老人无泪恨常吞。

漆园傲吏能齐物,妙语闻之洛诵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和刘司马失子二首(其二)

死生难得似东门,泪眼逢春转觉昏。

顿悟要从迷处得,浮生须著梦中论。

雪迎炽炭愁方却,月近顽云势易吞。

嬴博有封那复记,庭前苦竹已生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壬戌九月

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顽阴十日间,陡觉寒惨慄。

填然忽惊雷,百虫破新蛰。

雷声甫尔收,雪势陡然急。

霏微晓方晴,淅沥暮仍密。

吾闻阴阳交,寒暑不相入。

如何冬夏令,并在秋之日。

得非人事乖,无乃化工忒。

巫咸去已远,那辨凶与吉。

形式: 古风

秋日斋居值雨已而大雪呈韩亚卿二首(其一)

玄冥敚秋令,穷阴黯如积。

厢房三日斋,正值霖霪迫。

谁将千万愁,化作日夜滴。

晨厨无炊烟,昼枕多警席。

檐花添霏微,庭草恣狼籍。

亦知官曹尊,咫尺千里隔。

仍闻穷檐下,无复四壁立。

人事岂偶然,天意亦难识。

惟应伫高谈,庶用破愁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