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司马失子二首(其一)

公退朝房独掩门,寒灯无燄月昏昏。

手书虽在难重读,家事从前得细论。

客枕有怀眠少著,老人无泪恨常吞。

漆园傲吏能齐物,妙语闻之洛诵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退朝后独自在居所中,面对寒灯与昏暗的月光,内心充满复杂情感的场景。诗中的“公退朝房独掩门”一句,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在官场忙碌之后,寻求内心宁静的时刻。接着,“寒灯无焰月昏昏”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哀伤与孤独。

“手书虽在难重读,家事从前得细论”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与反思,以及对失去亲人的深深怀念。这里的“手书”可能指的是遗书或信件,强调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家事从前得细论”,则暗示了在失去亲人后,对家庭往事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体现了对过往生活的深刻反思。

“客枕有怀眠少著,老人无泪恨常吞”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描述了主人公在异乡客居时的思乡之情,以及年老后的无奈与痛苦。这里的“客枕”指异乡的床铺,暗示了主人公的漂泊生活;“眠少著”则表达了因思念与痛苦而难以入眠的状态;“老人无泪恨常吞”则表现了年长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无法以泪水表达,只能默默承受。

最后,“漆园傲吏能齐物,妙语闻之洛诵孙”引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的典故,表达了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认同,同时也借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这里“漆园傲吏”指的是庄子,他以超脱世俗的态度看待万物,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契合。通过引用庄子的妙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在失去亲人后的哀伤、反思与对人生哲理的探索,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的作品。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和刘司马失子二首(其二)

死生难得似东门,泪眼逢春转觉昏。

顿悟要从迷处得,浮生须著梦中论。

雪迎炽炭愁方却,月近顽云势易吞。

嬴博有封那复记,庭前苦竹已生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壬戌九月

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顽阴十日间,陡觉寒惨慄。

填然忽惊雷,百虫破新蛰。

雷声甫尔收,雪势陡然急。

霏微晓方晴,淅沥暮仍密。

吾闻阴阳交,寒暑不相入。

如何冬夏令,并在秋之日。

得非人事乖,无乃化工忒。

巫咸去已远,那辨凶与吉。

形式: 古风

秋日斋居值雨已而大雪呈韩亚卿二首(其一)

玄冥敚秋令,穷阴黯如积。

厢房三日斋,正值霖霪迫。

谁将千万愁,化作日夜滴。

晨厨无炊烟,昼枕多警席。

檐花添霏微,庭草恣狼籍。

亦知官曹尊,咫尺千里隔。

仍闻穷檐下,无复四壁立。

人事岂偶然,天意亦难识。

惟应伫高谈,庶用破愁寂。

形式: 古风

秋日斋居值雨已而大雪呈韩亚卿二首(其二)

愁霖何富晴,怪雪忽已积。

狂飞九月晦,无乃太急迫。

宁当大庭贺,终作虚檐滴。

不知堆为盐,但未大于席。

为祥或为灾,众口纷籍籍。

已闻半月前,何论一日隔。

愁吟欲附火,块坐惟面壁。

得无袁安僵,除是张华识。

饱食亦已多,敢恨斋房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