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长卿赋芭蕉二首(其一)

落落虚怀好自珍,一番舒展一番新。

摇风捲起窗铺月,滴雨惊回梦怆神。

荔子丹时陪献豆,丁香结处共愁尘。

本无颜色争韶艳,野老由来不怨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心胸开阔应自我珍重,每一次舒展都带来新生。
微风吹过,卷起窗帘,映入眼帘的是窗外的月色;雨点落下,惊醒梦境,心情悲凉。
荔枝红透时,陪伴着豆子供奉,丁香花结成时,与忧愁相伴。
我本无色,无需与百花争艳,乡野老人向来不会怨恨春天。

注释

落落:形容心胸开阔。
虚怀:指宽广的胸怀。
好自珍:要自我珍爱。
一番:一次。
舒展:展开,这里指心境的舒畅。
摇风:微风。
窗铺月:月光洒满窗户。
滴雨:雨点。
梦怆神:梦中感到悲伤。
荔子丹:熟透的荔枝。
豆:可能指祭祀用的豆子。
丁香结:丁香花蕾,象征愁绪。
本无颜色:本来就没有鲜艳的颜色。
争韶艳:争奇斗艳。
野老:乡村老人。
由来:从来。
不怨春:不会怨恨春天。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名为《和陈长卿赋芭蕉二首(其一)》。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芭蕉的生长状态,以及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感悟。

"落落虚怀好自珍,一番舒展一番新"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芭蕉的成长与人的精神状态相互映照。"落落"二字形容芭蕉叶片轻盈而不失坚韧,这正如人应保持谦虚谨慎的品格;"好自珍"则强调了对生命力的珍视和保护,每一次成长都是新的开始,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摇风捲起窗铺月,滴雨惊回梦怆神"两句,以生动的画面描绘自然景象。"摇风捲起"形容微风轻拂芭蕉叶片,似乎在夜晚将清辉的月光铺展开来;"滴雨惊回"则是细雨滴落惊醒了梦境,使得心神也随之恍惚,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变化的敏锐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微妙波动。

"荔子丹时陪献豆,丁香结处共愁尘"两句,用比喻手法将芭蕉与人的情感生活相联系。"荔子"即芭蕉果实,"丹时"指果实成熟的季节,这里象征着生命力的到达顶峰;"陪献豆"则是对亲人或知己的思念之情;"丁香结处"形容花朵盛开之时,而"共愁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人间悲欢的感慨。

最后两句"本无颜色争韶艳,野老由来不怨春",展现了诗人的超然物外之境界。"本无颜色"意味着芭蕉自始至终未曾追求华丽的外表;"争韶艳"则是对那些为了外在光鲜而奋斗的生命态度的一种批评;"野老由来不怨春"则是诗人以一位隐居山林的老者自喻,表达了对于自然无常的接受以及对春天生机不抱怨恨。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芭蕉的观察和内心感悟,表现出诗人对生命、自然界以及人类情感世界深刻而细腻的理解。

收录诗词(715)

王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叔颖楮衾

自顾生来骨相屯,不容强觅綵衣轻。

荣华地位无多子,寂寞因缘已半生。

我拥素衾方自喜,君贻组句遂兼荣。

书窗对榻仍摇腹,谁道挑灯梦不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周仲嘉再示三篇(其一)

旧日衣冠说武林,风流曾不减山阴。

百年人物千山秀,万里功名天下心。

族姓人人誇盛事,溪山处处称高吟。

后生欲听清商曲,莫学无弦只抚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和周仲嘉再示三篇(其二)

花有芳丛竹有林,春来各竞趁光阴。

妍媸等是目前事,冷淡方知异日心。

十二里山长隔面,一帆风地每传吟。

高山流水人知否,绿绮窗间自晓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和周仲嘉再示三篇(其三)

长篇大轴势如林,慰我穷愁正结阴。

数首娱忧兼寓物,几人对面便知心。

多求笔吏供濡墨,剩买筠筒给浩吟。

闲静心情如此少,能听贺若是知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