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曲

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

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

高楼敲玉节会成,家家不睡皆起听。

秋天丁丁复冻冻,玉钗低昂衣带动。

夜深月落冷如刀,湿著一双纤手痛。

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成水波曲。

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形式: 古风

翻译

明亮月光洒满庭院捣衣石旁,她放下帷幕走下堂来捣洗衣帛。
婆媳相对间仿佛激发了神奇力量,双双洁白手腕协调地摇动着捣衣杵,发出声响。
高楼上敲击玉石的声音像是在庆祝节日的聚会,家家户户都不睡觉起身聆听。
秋夜中捣衣声丁丁冬冬作响,玉钗随着动作上下摆动,衣裳也随之轻轻摇晃。
深夜月落气温如刀割般寒冷,湿润的双手感受到刺骨的疼痛。
仔细检查布料编织是否紧密以判断是否完成,图案中鸳鸯纹理与水波曲线相交织。
再次加热熨斗熨平布料的两端,为郎君裁剪制作抵御寒冬的裘衣。

注释

月明:明亮的月光。
中庭:庭院中央。
捣衣石:用于捣洗衣物的大石头。
掩帷:放下帘幕。
下堂:从正房走到院中。
捣帛:捶打布料使其柔软或清洁。
妇姑:媳妇和婆婆。
相对:面对面。
神力生:似乎有了特别的力量。
双揎:两人同时。
白腕:洁白的手腕。
调杵声:调整捣衣杵产生的声音。
高楼:高处的楼阁。
敲玉节会成:敲击玉石像在庆祝集会。
家家:每一家。
不睡:没有入睡。
起听:起来倾听。
秋天:秋季时节。
丁丁复冻冻:形容捣衣声持续而有节奏。
玉钗:妇女头上的装饰品。
低昂:上下起伏。
衣带动:衣服随身体动作而动。
夜深:深夜时分。
月落:月亮落下。
冷如刀:形容极冷,如刀割般。
湿著:因湿润而感觉。
一双纤手:两只细嫩的手。
回编:来回查看编织情况。
易裂:容易断裂的地方。
看生熟:检查布料处理是否到位。
鸳鸯纹:像鸳鸯一样的图案。
水波曲:如同水波的曲线。
重烧:再次加热。
熨斗:用来烫平衣物的工具。
帖两头:熨平布料的两端。
郎:指丈夫。
裁作:裁剪制作。
迎寒裘:抵御寒冷的皮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夜家妇忙于准备冬日衣物的画面,展示了古代女性在寒冷季节不懈努力地维持家庭温暖的场景。诗中通过月光下的捣衣石、掩帷下堂的动作,展现了家庭成员间互相协助的情感和力量。

"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 这两句突出了女性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她们一起工作,手腕用力的画面,以及敲击衣物时发出的声音,都充满了生活的节奏和力量。

"高楼敲玉节会成,家家不睡皆起听。" 这里的“高楼敲玉”可能象征着一个统一的时间节拍,即便是在深夜,每个家庭都在这个时刻开始准备冬衣,这种集体行动形成了一种共鸣。

"秋天丁丁复冻冻,玉钗低昂衣带动。" 这里的“丁丁”和“冻冻”分别形容了敲击的声音和寒冷的感觉,而“玉钗低昂衣带动”则是对女性细腻举止的描写,显示出她们即便在忙碌中也保持着一份优雅。

"夜深月落冷如刀,湿著一双纤手痛。" 这两句传达了深夜的寒冷,以及长时间湿润的手带来的疼痛感,但这些都未能阻止她们继续工作。

"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成水波曲。" 这里可能是在描述布料的处理过程,或许是刺绣图案的完成,这些都是女性家务中细致入微的一环。

最后两句 "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描述了准备好的衣物即将被用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通过热水袋(熨斗)预先加温布料,以便于剪裁制作冬季的衣物。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家务劳作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和贡献,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对寒冷冬日的期待与准备。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晓思

晓气生绿水,春条露霏霏。

林间栖鸟散,远念征人起。

幽花宿含彩,早蝶寒弄翅。

君行非晨风,讵能从门至。

形式: 古风

海人谣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留别舍弟

孤贱相长育,未曾为远游。

谁不重欢爱,晨昏阙珍羞。

出门念衣单,草木当穷秋。

非疾有忧叹,实为人子尤。

世情本难合,对面隔山丘。

况复干戈地,儒夫何所投。

与尔俱长成,尚为沟壑忧。

岂非轻岁月,少小不勤修。

从今解思量,勉力谋善猷。

但得成尔身,衣食宁我求。

固合受此训,堕慢为身羞。

岁暮当归来,慎莫怀远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寄分司张郎中

一别京华年岁久,卷中多见岭南诗。

声名已压众人上,愁思未平双鬓知。

江郡迁移犹远地,仙官荣宠是分司。

青天白日当头上,会有求闲不得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