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清凉台寺

江南江北许多山,到处登临得凭栏。

老木渐丹霜有信,怒涛冲岸水生寒。

倦游半世乌三匝,往事千年指一弹。

落日正西催上马,依依回首问长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江南江北多山峦,每处风景都可倚栏欣赏。
老树经霜渐变红,汹涌的波涛冲击岸边,带来阵阵寒意。
疲于游历半生,如今乌鸦盘旋三圈,回忆起千年往事只需一弹指。
夕阳西下催促我上路,依依不舍地回头遥望长安。

注释

江南:长江以南。
江北:长江以北。
登临:登山游览。
凭栏:靠着栏杆。
老木:历经岁月的老树。
丹霜:深秋的红叶。
怒涛:汹涌的波浪。
冲岸:冲击岸边。
水生寒:使水显得寒冷。
倦游:疲倦的游历。
半世:大半辈子。
乌三匝:乌鸦盘旋三圈。
往事:过去的经历。
落日:夕阳。
催上马:催促上马出发。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回首:回头看。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代指故乡或朝廷。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过的《登清凉台寺》,它描绘了诗人登临高台,眺望远方山川的景象,抒发了对往昔岁月和历史沧桑的深沉感慨。诗中通过“江南江北许多山”一句,就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广阔的自然画卷,让人仿佛可以看到层叠的山峦绵延至远方。

接下来,“到处登临得凭栏”则透露出诗人游历中的情感体验,凭栏而立,感慨万千。"老木渐丹霜有信"一句,通过对老树和霜雪的描写,传达了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情绸意绪,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沧桑的深刻感受。

而“怒涛冲岸水生寒”则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冷峻之美,激流拍岸,水花飞溅,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寒意的感觉,这种描写增添了一种动态和生机,让画面更加立体。

“倦游半世乌三匝”一句,用了一个数字典故,表达诗人的游历经历之广泛和时间之悠长,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旅途劳顿、心情倦怠的情绪。“往事千年指一弹”则是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将千年的历史浓缩在一瞬间,通过拈弦一声,唤起无限的思考和回忆。

最后两句“落日正西催上马,依依回首问长安”,诗人面对着夕阳西下,心中涌动着对远方长安城的思念。这里的“依依”传递了一种不舍、不甘离别的情感,而“问长安”则是对故土、对历史深处情感的提问,是一种文化的共鸣和个人情感的交织。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历史思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收录诗词(449)

刘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字:改之
  • 号:龙洲道人
  • 籍贯: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
  • 生卒年:1154~1206

相关古诗词

简季文

衰鬓萧骚半欲丝,尚能随队作儿嬉。

棋无杀意从人活,琴有仁声却自悲。

落魄陈平归汉日,中伤张禄入秦时。

诸公莫作狂夫看,恐是英雄未可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简能仁礼老

幻身到处等空虚,习气依然未扫除。

柏树子边寻祖意,栴檀林下伴僧居。

三千世界初无碍,十二时辰得自如。

牛粪火堆煨芋熟,时时拾得懒残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阙景初进纳长安相值于西采石话及家事因与对酌

未有还家策,故乡吾太和。

龙洲沙石健,快阁水云多。

场屋科名累,江湖岁月磨。

茅柴一杯酒,相对奈愁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醉中偶成

小院蒲萄月架东,舞腰忙趁鼓声雄。

诗成綵笔分题后,人在金钗赌令中。

秋叶冷吟风浩荡,晚林烘透日玲珑。

腰间若佩滁州印,定有人呼作醉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