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井底玉冰洞地明,琥珀辘轳青丝索。

仙人骑凤披彩霞,挽上银瓶照天阁。

黄金作身双飞龙,口衔明月喷芙蓉。

一时渡海望不见,晓上青楼十二重。

形式: 古风

翻译

井底的玉冰如同明亮的洞穴,琥珀制成的辘轳和青丝绳索映现其间。
仙人乘着凤凰,身披五彩祥云,提着银瓶照亮天阁的景象。
他的身体由黄金打造,仿佛两条飞龙,口中含着明月,喷出美丽的芙蓉。
在那一刻,他渡海远去,身影消失,清晨时分,只能在十二层的青楼上遥望。

注释

井底:井的底部。
玉冰:像玉一样的冰。
洞地:明亮的洞穴。
琥珀:一种透明的树脂化石。
辘轳:井上汲水的装置。
青丝索:青色的绳索。
仙人:神话中的长生不老者。
骑凤:骑着凤凰。
彩霞:五彩斑斓的云霞。
银瓶:银制的瓶子。
天阁:高耸入云的楼阁。
黄金:贵重金属。
双飞龙:两个飞翔的龙形装饰。
明月:明亮的月亮。
芙蓉:莲花。
一时:瞬间。
渡海:过海。
晓:清晨。
青楼:带有绿色装饰的楼房。
十二重:十二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充满了奇幻与神秘色彩。

“井底玉冰洞地明”一句,以井水清澈如玉冰比喻诗人心中的清净世界。接下来的“琥珀辘轳青丝索”则是对仙境中珍贵物品的描写,琥珀和辘轳都是古代珍贵之物,以此形容仙界的装饰。

“仙人骑凤披彩霞”展现了仙人的超然脱俗,他们乘坐神鸟凤凰,身披五彩云霞,这是对仙境中仙人们生活状态的描绘。紧接着的“挽上银瓶照天阁”,则是仙人手持银瓶,光芒四射,照亮了高远的天阁。

“黄金作身双飞龙”描写的是两条用黄金铸成的龙形饰物,或许是仙界中的某种装饰,它们在空中翱翔。这一幕与接下来的“口衔明月喷芙蓉”,即龙嘴里含着明亮的月牙,吐出的是如同花朵一般美丽的云雾,是对仙境中奇观异景的描绘。

最后,“一时渡海望不见,晓上青楼十二重”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仙界的向往之情。诗人希望能够瞬间跨越海洋,达到那看不见的彼岸,然后在清晨的时候登上那座高达十二层的青楼。这一幕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超脱愿望,也体现了对仙境深邃无边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精美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幅充满神奇色彩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遥不可及的仙境之中。

收录诗词(55)

常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 字:号不详
  • 生卒年:708-765

相关古诗词

古意

牧马古道傍,道傍多古墓。

萧条愁杀人,蝉鸣白杨树。

回头望京邑,合沓生尘雾。

富贵安可常,归来保贞素。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古意三首(其一)

二妃方访舜,万里南方悬。

远道隔江汉,孤舟无岁年。

不知苍梧处,气尽呼青天。

愁泪变楚竹,蛾眉丧湘川。

后人立为庙,累世称其贤。

过客设祠祭,狐狸来坐边。

怀古未忍还,猿吟彻空山。

形式: 古风

古意三首(其二)

明月照高阁,綵女褰罗幕。

歌舞临碧云,箫声沸珠箔。

青鸾临南海,天上双白鹤。

万里齐翼飞,意求君门乐。

玉霄九重闭,金锁夜不开。

两翅自无力,愁鸣云外来。

态深入空贵,世屈无良媒。

俛仰顾中禁,东飞白玉台。

形式: 古风

白龙窟汎舟寄天台学道者

夕映翠山深,馀晖在龙窟。

扁舟沧浪意,澹澹花影没。

西浮入天色,南望对云阙。

因忆莓苔峰,初阳濯玄发。

泉萝两幽映,松鹤间清越。

碧海莹子神,玉膏泽人骨。

忽然为枯木,微兴遂如兀。

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

环回从所汎,夜静犹不歇。

澹然意无限,身与波上月。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