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白沙口次长芦

篙师救首尾,我为制中权。

挂席满风力,如椎强弩弦。

晓放白沙口,长芦见炊烟。

一叶托秋雨,沧江百尺船。

反观世风波,谁能保长年。

念昔声利区,与世阙周旋。

大道甚閒暇,百物不废捐。

谁知目力净,改观旧山川。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撑篙的人救助船头和船尾,我来掌握中间的平衡。
帆布满载风力,就像强弓拉紧的弦。
清晨从白沙口出发,远远看见长芦升起炊烟。
一片叶子承载着秋雨,我在百尺沧江上乘船。
回望世间风浪,谁能保证永远安泰。
回忆过去在名利场中,与世俗周旋不多。
大道宽广而悠闲,万物各得其所,无所废弃。
谁料到视力变得清澈,旧日山水有了新的面貌。

注释

篙师:撑船的人。
首尾:船头和船尾。
制中权:掌握平衡。
挂席:挂起帆布。
风力:风的力量。
如椎强弩弦:像强弓拉紧的弦。
白沙口:地名。
炊烟:炊火上升的烟雾。
沧江:深青色的江。
百尺船:长船。
反观:回顾。
世风波:世间的风浪。
声利区:名利场。
阙周旋:缺少周旋。
大道:宽广的道路。
閒暇:悠闲。
百物:万物。
废捐:废弃。
目力净:视力变清晰。
改观:改变看法。
旧山川:过去的山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发白沙口次长芦》,描绘了诗人乘舟出行时的情景和感悟。首句“篙师救首尾,我为制中权”展现了船夫在操控船只时的紧张与诗人在其中的决策作用。接下来,“挂席满风力,如椎强弩弦”运用比喻,形容船只在风力推动下疾行,如同强弓待发。

“晓放白沙口,长芦见炊烟”描绘了清晨启程,从白沙口出发,远远望见长芦地区升起的炊烟,富有生活气息。随后,“一叶托秋雨,沧江百尺船”以“一叶”小舟承载自己,漂泊于秋雨中的沧江之上,寓言人生的孤寂与广阔。

最后两句“反观世风波,谁能保长年”,诗人反思人生,感叹世事如波涛不定,无人能确保长久安宁。他忆起过去在世俗名利场中的经历,感慨“大道甚閒暇,百物不废捐”,意思是回归自然之道,万物皆可珍视。结尾处“谁知目力净,改观旧山川”表达了诗人通过这次旅程,眼睛得以净化,对旧日熟悉的山水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旅途的生动描绘,又有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深沉和意蕴。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发舒州向皖口道中作寄李德叟

黑云平屋檐,晨夜隔星月。

晓装商旅前,冰底泥活活。

野人攘畔耕,蹇马不能滑。

驼裘惜蒙茸,俱落水塘缺。

孤材小蜗舍,乞火乾履袜。

前登极峥嵘,他日飞鸟没。

寒花委乱草,耐冻鸣风叶。

江形篆平沙,分派回劲笔。

髯弟不俱来,得句漫剞劂。

却望同安城,惟有松郁郁。

遥知浦口晴,诸峰见明雪。

形式: 古风

发赣上寄余洪范

二川来集南康郡,气味相似相和流。

木落山明数归雁,郁孤栏楯绕深秋。

胸中淳于吞一石,尘下庖丁解十牛。

他日欲言人不解,西风散发棹扁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古风寄周元翁

周元翁,古人风。诗书苦,作字工。允有德,自琢砻。

观古人,怨慧聪。眼欲盲,耳欲聋。黄落后,期君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古乐府白纻四时歌(其三)

络纬惊秋鸣唧唧,美人停灯中夜织。

回文中有白头吟,人生难得相知心。

少年志愿不成就,故年主人且恩旧。

及河之清八月来,斗酒聊为社公寿。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