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十二首(其三)

盎然非世境,乐意渺无垠。

暖骨通仙处,寒冬能幻春。

眼空天亦小,心净月逾新。

昔者李太白,于兹竟瘗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名为《醉乡十二首》之三。诗中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心灵纯净的境界,充满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首句“盎然非世境”,开篇即点明了诗人所追求的并非尘世的束缚,而是内心世界的广阔与自由。接着,“乐意渺无垠”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心境的无限和深远,仿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逍遥与自在。

“暖骨通仙处,寒冬能幻春”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温暖与寒冷、仙界与人间、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和谐统一的追求。暖骨通仙处,暗示了诗人渴望超越凡尘,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而寒冬能幻春,则展现了诗人面对逆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眼空天亦小,心净月逾新”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以空旷的眼界观照宇宙,发现即使是浩瀚的天空也显得狭小,这体现了他心灵的开阔与深邃。同时,心净之后,月亮似乎更加明亮、清新,象征着纯净的心灵能够带来更美好的感受。

最后,“昔者李太白,于兹竟瘗身”一句,以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作为参照,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追求的坚定与决心。李白是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著称。郑思肖在此引用李白,不仅是在表达自己对李白精神的敬仰,也是在表明自己愿意像李白一样,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与自由,不惜一切代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与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它不仅是一首艺术作品,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体现了宋末元初时期文人对于自我价值和精神追求的独特思考。

收录诗词(403)

郑思肖(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字:忆翁
  • 籍贯:连江(今属福建)
  • 生卒年:1241~1318

相关古诗词

醉乡十二首(其四)

太和国土里,风味极清柔。

意外竟忘世,胸中不梦秋。

日蒸春气涌,地漾水光流。

此即神仙窟,何须更十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醉乡十二首(其五)

独到至乐处,于于自在行。

身心全去碍,骨肉若通明。

劫外冥天地,空中一死生。

却观凡世界,眇尔幻沤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醉乡十二首(其六)

谁居此域作生涯,偏许刘伶毕卓家。

屋影空空天渺漭,烛光闪闪地横斜。

春红软玉颓衣树,秋碧流波漾缬花。

接壤或通三岛路,任他苦海事如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醉乡十二首(其七)

万里和风眼底回,陶陶乐土隔飞埃。

暖浮花思春初透,红涨霞纹潮正来。

长驻童颜驱老去,不教玄鬓受愁催。

举头阊阖手能摸,更欲乘风过九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