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

松竹开幽径,蓬蒿閟荆扉。

庭前两梧桐,浓绿涵清辉。

南楹开半山,晨夕异烟霏。

樽酒自宾主,幽鸟更埙篪。

饮罢两无言,还读渊明诗。

形式: 古风

翻译

松竹铺开幽深的小路,蓬蒿遮掩着柴门。
庭院前有两棵梧桐树,翠绿的叶子映照着清冷的光辉。
南边屋檐下能看到半山景色,早晚云雾缭绕,景象各异。
主人和宾客举杯对酌,只有幽静的鸟鸣和和谐的笛声相伴。
喝完酒后,两人默默无语,又开始阅读陶渊明的诗篇。

注释

松竹:松树和竹子。
幽径:幽深的小路。
蓬蒿:野生草丛。
荆扉:简陋的柴门。
梧桐: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
浓绿:深绿色。
涵:包含,映照。
清辉:清冷的光辉。
南楹:南边屋檐。
半山:半山腰的景色。
烟霏:云雾缭绕。
樽酒:酒杯。
宾主:主人和宾客。
幽鸟:寂静的鸟儿。
埙篪:古代的两种乐器。
饮罢:喝完。
渊明诗:陶渊明的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静谧的庭院中独自饮酒,享受大自然之美的景象。开篇“松竹开幽径,蓬蒿閟荆扉”即营造出一个隐逸的环境,通过对松竹和野草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隐居于山林之间,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

庭院中的两棵梧桐树“浓绿涵清辉”,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接着,“南楹开半山”则进一步扩展了空间,晨夕之际,山中的烟霏更添几分神秘。

“樽酒自宾主,幽鸟更埙篪”表明诗人独酌,但并不感到孤寂,因为他与自然界的生物——如同在宴席上的宾主和主人一般亲密。"饮罢两无言"则是对诗人饮酒后的心境描写,似乎已达到了某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不需要多余的话语。

最后“还读渊明诗”显示了诗人的文化修养,即便是在这样的隐逸生活中,他也不会忘记阅读和思考。这不仅是对个人喜好的体现,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学传统的尊重与延续。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与自然的交融,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境界。

收录诗词(94)

吴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备。与兄吴俯讲学授徒,合称“江东二吴”。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调鄞县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寻复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谥文肃。张栻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

  • 字:恭父
  • 籍贯:休宁(今属安徽)
  • 生卒年:jǐng)(1125~1183

相关古诗词

说谜三绝(其二)鸡

楚楚衣裳两颊红,冠儿斜坠脚儿弓。

夜来塞上无消息,玉箸偷弹对晓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送王国器归宣城

吾不送君以南浦伤离之曲,吾不送君以渭城惜别之觞。

君今跨马行远陌,陌上槐花日已黄。

槐花黄时举子忙,君心应逐白云翔。

君来桃李春未晚,喜君幽韵如兰芳。

东风披拂香满路,君不即人人岂忘。

澄江静练楚天长,叠嶂高楼秋月凉。

使君高会罗红妆,樽前醉客第王杨。

明年上国富春光,风帘烟柳沙河塘。

集英班退马蹄疾,都人争看绿衣郎。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吴令君

吾欲赠君以彭泽江边之柳,不如赠君以傅岩野外之梅。

柳色但知管离别,梅花独首百花开。

花开虽托桃李径,成实终为廊庙材。

冰霜清冷溪桥侧,聊与人间作春色。

日边调鼎待君来,已闻驿使传消息。

形式: 古风

送钱虞仲兄弟

灯火相从总角初,只今已是十年馀。

穷愁懒漫吾犹故,文采雍容子甚都。

连璧肯来同寂寞,归鞍宁不少踌躇。

风流一别应如雨,傥有来鸿细作书。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