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秋夜感兴(其十四)

尽逃贤圣向禅求,杨简风狂更可忧。

始信象门山径别,卜商流派有庄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秋夜的感慨,通过对比贤圣与禅宗、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不同哲学体系的独特见解。

首句“尽逃贤圣向禅求”,诗人以一种讽刺的口吻,指出世人为了逃避世俗的束缚和纷扰,纷纷转向禅宗寻求解脱之道。这里的“贤圣”泛指儒家的圣人,而“禅求”则代表了佛教禅宗的修行方式。诗人似乎在暗讽,人们在追求精神解脱时,往往忽略了传统儒家道德与智慧的价值。

次句“杨简风狂更可忧”,进一步强调了禅宗修行者可能存在的极端行为或思想倾向,如“风狂”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某些禅者行为的激烈与不循常规,这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诗人的忧虑。这里“杨简”可能是指宋代禅宗大师杨岐方会,其弟子简寂禅师,他们的修行方式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非主流或激进的观念。

第三句“始信象门山径别”,转而探讨了禅宗与儒家思想的不同路径。这里的“象门”可能指的是禅宗,而“山径”则象征着不同的修行或思考之路。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禅宗与儒家思想差异的深刻认识,暗示两者虽同为东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方法论、价值观乃至最终目标上存在本质区别。

最后一句“卜商流派有庄周”,将话题引向了儒家的两位重要人物——孔子的弟子卜商(子夏)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这里“卜商流派”可能指的是儒家学说的一个分支,而“庄周”则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家。诗人在此处巧妙地将儒家与道家进行了比较,暗示了两种哲学体系在面对人生、宇宙等问题时的不同态度和解答方式。通过“有”字,诗人似乎在强调,尽管儒家与道家在某些方面有所交集,但它们各自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路径仍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不同哲学体系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类精神探索多样性的欣赏与理解。它不仅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哲学思辨的敏锐洞察力。

收录诗词(780)

王渐逵(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中秋夜感兴(其十五)

名利滔滔逝不还,是谁于此更开颜。

人间尽遂浮生乐,梦觉元来第一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山中秋夜感兴(其十六)

学圣人人共一班,每当粘滞廓清难。

欲知跬步还千里,诚意津头仔细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山中秋夜感兴(其十七)

此心通道更无穷,休咎由来应不诬。

此学千年多不讲,却从悬想着功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山中秋夜感兴(其十八)

圣门仁礼立双轮,表记檀弓语更真。

我爱关西传此脉,独将遗教觉斯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