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山中秋夜感兴(其十六)》由明代诗人王渐逵所作,通过“学圣人人共一班,每当粘滞廓清难”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圣人之道的追求与实践的深刻思考。在诗中,“学圣人”不仅指学习圣人的智慧和道德,更强调了与圣人精神境界的共鸣与融合。然而,“每当粘滞廓清难”,则揭示了在实际生活中,将这种精神境界转化为行动的困难与挑战。
接下来的两句“欲知跬步还千里,诚意津头仔细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这里,“跬步”象征着微小的行动或努力,“千里”则代表了长远的目标或成就。诗人以此说明,即使是最微小的努力,也有可能积累成巨大的成果,关键在于是否真诚地去实践。这里的“诚意津头仔细看”,既是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审视,也是对外在行为的指导,强调了真诚与行动并重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个人修养与实践圣人之道的复杂过程,以及真诚与努力在实现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它鼓励读者不仅要追求高远的理想,更要脚踏实地,以诚心实意的态度去行动,这样才能逐步接近自己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