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其十三)

无生无死佛家风,不堕古今莫定踪。

触处圆明常湛寂,龙华鸡足两无从。

形式: 偈颂 押[冬]韵

鉴赏

这首偈语深含禅理,以“无生无死佛家风”开篇,揭示了佛教中生死轮回的超越性,即在佛家看来,生命并非永恒存在,亦非终结于死亡,而是处于一种超越生死的状态。接着,“不堕古今莫定踪”一句,强调了这种超越性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时间或空间,而是贯穿于整个历史与现实之中,难以用传统的时空观念来定位。

“触处圆明常湛寂”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超越性的特质,意味着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够达到内心的清明与宁静,即“湛寂”。这里的“圆明”指的是全面而清晰的认知状态,而“湛寂”则指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清明,两者结合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验到的超脱境界。

最后,“龙华鸡足两无从”以两个典故结束,既增加了诗意的丰富性,也深化了禅理的内涵。“龙华”和“鸡足”分别指向佛教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龙华会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五百年,将再次示现说法的盛会;鸡足则是指文殊菩萨的坐骑,象征智慧与修行。这两者在这里被用来比喻追求佛法的极致境界,暗示了即使在最高层次的修行中,也无法完全把握或达到某种确定的终点,体现了佛法的无尽性和修行者的无限探索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偈语通过精炼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即超越生死、追求内心清明与宁静,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精神。它不仅展示了佛教哲学的深邃,也体现了禅宗对生活实践的重视,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真理与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收录诗词(22)

契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其十四)

碧水映孤峰,寒潭迎皎月。

尔我不知宗,须弥足底越。

汝水若还清,汝身被水溺。

汝柴若还燥,汝身被火燎。

燎溺病同途,大梦原未觉。

汝能鞭起悬,空灵觉心反。

覆看渠非深,奥神光独耀。

性真常现成,公案方知道。

便能稳坐毗卢,顶上吹清调。

形式: 偈颂

偈(其十五)

白屋安贫终暂计,夕阳归路岂知还?

莲花佛国深深处,出世芳踪不可攀。

形式: 偈颂 押[删]韵

颂布袋和尚

兜率宫中阿逸多,不离天界降娑婆。

相逢为我安心诀,万劫千生一刹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游南雁荡

遐僻山深自晦明,峨峨千态画难成。

半空高挂龙湫瀑,万仞宏开金石城。

日射岚光轻锁黛,泉飞竹径细鸣筝。

隐山无路停骖问,拂拂清风两腋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