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万竹歌》由明代诗人王凤翎创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林的壮丽景象和竹子的高尚品质。
诗中开篇即以“昔贤所居雅爱竹”点出竹子自古以来便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接着,“一竿两竿浑不俗”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竹子的雅致与不凡。随后,“今见高人爱更多,百竿千竿犹未足”,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已超越了一般的喜爱,甚至渴望拥有更多的竹子。
“等闲种得万成林,一望幽森相映绿”描绘了竹林的茂盛与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令人陶醉。而“满前君子皆虚心,出门岂谓交游独”则借竹子的谦逊与高洁,表达了诗人对君子品格的向往与追求。
“松梅添此友成三,凤凰依之鸣各六”进一步丰富了竹林的形象,将竹子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并与凤凰相映成趣,增添了诗意与美感。最后,“渭川曾埒万户侯,山阳不换千钟粟”运用典故,赞美竹子虽身处深山,却能保持高洁,不慕富贵。
“寻芳尤记竹边来,过门不辨为谁屋”表达了诗人对竹林的热爱与痴迷,即使在竹林中漫步,也难以分辨出自己的位置。而“绿阴相与久盘桓,疑是淇园与共谷”则将眼前的竹林与古代淇园的美景相提并论,强调其美丽与珍贵。
“清风时动声琅琅,恍然万籁宣亭毒”描绘了竹林在清风中的美妙声音,仿佛万物都在为之歌唱。最后,“须臾瘦影横江干,此君形象都归目”以竹子的瘦影映照江面,形象地表达了竹子在诗人眼中的独特魅力。“平安从此报无穷,簇簇龙孙争吐玉”则以竹笋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生命力的赞美。
整体而言,《万竹歌》通过对竹林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更蕴含了诗人对君子品格的向往、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力量的赞美,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