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肃公挽歌辞三首(其二)

辞华已独步,政治复无前。

吏不容三穴,民皆戴二天。

于今知和寡,自古愧才偏。

惆怅棠阴下,仁风尚蔼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才华超群无人能及,政治才能更是空前
官吏不允许有三个下属,百姓心中他如同两位天子
如今深知和平珍贵,自古以来也感叹自己才情偏颇
在海棠树荫下感到惆怅,他的仁德仍然如春风般和煦

注释

辞华:形容词藻华丽。
独步:独一无二,无人能及。
政治:治理国家的政治。
无前:前所未有的。
吏不容:官吏不允许。
三穴:指三个下属或亲信。
戴:拥戴,尊敬。
二天:比喻极受人民爱戴。
和寡:和平与寡淡,指珍惜和平。
才偏:才情偏重,指某一方面特别突出。
惆怅:内心忧郁,感慨。
棠阴:海棠树荫。
仁风:仁德之风。
蔼然:和蔼可亲的样子。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政治理想与个人才华不被充分利用之感慨的诗句。诗人通过对当前政治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反思,抒发了自己的忧虑和无奈。

"辞华已独步,政治复无前" 表明诗人的高尚品格和政治理念在当下已经无法找到合适的舞台来施展。

"吏不容三穴,民皆戴二天" 则是说官员们都只顾自己的利益,不为百姓着想,导致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感受不到政治的温暖。

"于今知和寡,自古愧才偏"诗人认识到现实中的和谐与宽容十分稀缺,历史上也有才华横溢却不得其用的例子,这让诗人感到深深的歉仄。

"惆怅棠阴下,仁风尚蔼然"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所感受到的情绪。虽然心情十分低落,但仍旧能够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慰藉和安慰。

整首诗反映出作者对政治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感受,同时也透露出个人才华未能得到施展而产生的悲哀。通过这几句话,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和对于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吴正肃公挽歌辞三首(其一)

皇家延茂异,鹗立迥无伦。

高议谁能夺,英才自有真。

骅骝宁受絷,水鉴不栖尘。

试为咨清论,风流第几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宋相国公挽辞二首(其二)

邦光华衮襚,家宝素书陈。

东阁簪裾散,西芒宅兆新。

泉台无复晓,柏径不知春。

独有高文在,芬芳继古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宋相国公挽辞二首(其一)

仁圣初承绪,敷天吁隽贤。

得人兹最盛,射策独居先。

禁省英声远,岩廊至化宣。

辞荣还故第,三事究高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张元常挽歌二首(其二)

秀眉无足验,结轖遽为灾。

乡曲三年别,江山万里回。

林闾飞旐入,书剑逐舟来。

坟草枯还绿,重泉不复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