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使者在秦州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使者的行迹,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征途的无限憧憬。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诗人听说有使者要返回故地,沿着那条从天而来的古道。这两句设定了诗人的情感基调,也引出了整个行旅的主题。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里借用了“牵牛”和“宛马”的意象,既描绘了使者的行程,又暗示了时光流逝。宛马,即宛城之马,以其骏健著称;而牵牛则可能是指牧童牵引的牛,只可惜“几许”未明,但从字面上理解,可解作一段不短的距离,或者是一种时间上的模糊感。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诗人站在高处眺望,眼前是幽深的燕地,心中却是在思考何时能再次开辟这片疆土。这里的“幽燕”指的是历史上的一片广阔地域,而“郡国开”则可能包含了对未来统一和繁荣的期待。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诗人见证了许多壮志未酬的青年的征战生涯都已结束,而在黄昏时分,只剩下羌笛的哀鸣回响。这两句传达了一种时代的悲凉和无尽的离别之感。
整首诗通过使者的旅途,展现了对历史的回顾、对空间的穿越以及对时间的沉思。诗人以深邃的情怀和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时空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云气接昆崙,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鞞。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