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歌

鸣沙之山何崔嵬,壁立万古无倾颓。

冲寒疾风吹不起,百夫蹙踏激荡鸣轻雷。

抛衣奋臂各成队,尻竦足撑下如坠。

初闻殷殷继咚咚,馀音似与宫商配。

或言此地肺,中空乃作响。

遮莫入柱穴,元气时下上。

一窍偶闭声隆隆,正如双耳被人蒙。

是谁好事为此剧,嘲笑不怕恼天公。

沙本不解鸣,沙鸣人所使。

游嬉值升平,感慨念厥始。

敦煌古郡几回开,鼙鼓惊天动地来。

今日沙场围绣壤,依稀琴筑费人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鸣沙山歌》由清代诗人朱坤创作,描绘了鸣沙山的奇观及其背后蕴含的自然与人文哲思。

鸣沙之山巍峨壮观,屹立万年不倒,寒风凛冽却难以撼动其分毫。登山者们身着衣物,挥舞手臂,形成队伍,挺直后背,如同要坠落一般。起初,山体发出沉闷而连续的声音,仿佛是深沉的鼓声,随后逐渐变为清脆的响声,与宫商之声相呼应,令人遐想。

有人推测,这声音源于山体内部的中空结构,使得空气流动产生共鸣。即使深入山体内部,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原始的生命力在上下涌动。有时,山体的某个孔洞突然关闭,便会发出隆隆巨响,仿佛是双耳被堵住,无法听到外界的声音。这究竟是谁人为制造的奇景,竟敢戏弄天地,让沙子发声?

沙子本身并不具备鸣响的能力,但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了它的声音。在太平盛世游玩之时,人们或许会感慨于这一自然现象的起源。鸣沙山所在的敦煌古郡,历史上多次兴衰更迭,曾经有过激烈的战争场面。如今,这里似乎又恢复了宁静,但那曾经的喧嚣仍让人浮想联翩。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鸣沙山的自然奇观,还蕴含了对历史变迁、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时代更替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这一独特景观,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洞察。

收录诗词(2)

朱坤(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正甫。乾隆三年举人。官浙江萧山教谕,山东博平知县。尝校刻《杨园遗书》。著有《馀暨丛书》、《灵泉笔记》

  • 字:中黄
  • 籍贯:浙江秀水
  • 生卒年:1713—1772

相关古诗词

月牙泉歌

天池巧瘗穷荒界,半出寒泉落天外。

千丈万丈不知深,支分定是银河派。

沙山四面如玦环,纤尘未敢侵衣带。

尾闾不泻止不盈,海若灵宅疑斯在。

惊涛蓦地冲风起,鲸鱼跋浪沧溟里。

气吞云梦压潇湘,咫尺应须论万里。

风和日暖正沦涟,获苇萧萧亦可怜。

铁背七星安足问,人间何事要神仙!

弯弯数亩只如弓,此水直与天为通。

房星当年水底过,失群天马出清波。

汉家天子不解事,遂令千山战骨多。

至今不见古涯洼,我道龙媒此即家。

除却灵池何处觅,茫茫千里尽平沙。

形式: 古风

野兴

槐树千年知孰栽,槐枯藤欲大于槐。

村翁生在槐枯后,只见藤花几十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舟中二绝(其二)

我向西行风向东,心随风去到家中。

凭风莫撼庭前树,恐被家人知阻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