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形式: 词牌: 青玉案

翻译

是谁在构思打稿,画出一帧像荆浩、关同所作的图画?那夕阳下,分明是残山剩水,上面乱鸦千点落鸿哀怨,渔樵们谈论着盛衰兴亡的闲话。
我登高临远,也不禁为秋景悲伤,对着平原野草热泪盈盈而下。自古以来有情者至死不化,你看那青娥墓下春风野火,也只是烧出鸳鸯双瓦。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帧:图画的一幅。
荆关:荆,指五代时画家荆浩;关,指荆浩弟子关同。
荆、关均以山水画名世。
打稿:起稿。
历历:分明可数。
水残山剩:同“残山剩水”,指亡国或变乱后山河残破景象。
落鸿:即孤鸿。
鸿,鸿雁。
渔樵话:渔父与樵夫的闲话。
悲秋者:伤心人。
盈把:满把。
把,一手握取的数量。
青娥冢:王昭君墓。
鸳鸯瓦:由两瓦片一俯一仰合成者。

鉴赏

这首《青玉案》由清代诗人顾贞观所作,其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描绘了一幅苍凉而壮美的画面。

开篇“天然一帧荆关画”,以“天然”二字点明自然之美,将之比作荆浩与关仝的山水画,既赞美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又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追求。接着,“谁打藁、斜阳下”,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斜阳洒在田野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历历水残山剩也”一句,通过“历历”二字,强调了水边残山的清晰可见,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空旷与寂寥。随后,“乱鸦千点,落鸿孤咽”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以“千点”乌鸦与“孤咽”鸿雁形成鲜明对照,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又暗含了孤独与哀愁的情感。

“中有渔樵话”一句,巧妙地引入了人声,打破了之前的寂静,使画面更加生动。渔樵之间的对话,虽未详述内容,但可以想象是关于生活、自然或是人生的哲思,增添了诗作的深度和广度。

“登临我亦悲秋者”一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的悲凉之情,与前文的自然景观相呼应,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向蔓草、平原泪盈把”一句,诗人将自己置于广阔的平原之上,面对着蔓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不禁泪流满面。这一细节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变迁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领悟。

最后,“自古有情终不化”一句,总结了诗人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永恒情感的向往和追求。“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则以历史的视角,通过描述古代女子墓冢上被野火烧过的鸳鸯瓦,象征着爱情与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

整首《青玉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深沉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情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哀愁。

收录诗词(246)

顾贞观(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华文,、华峰,亦作华封。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 字:远平
  • 号:梁汾
  • 籍贯:江苏无锡
  • 生卒年:1637-1714

相关古诗词

浣溪纱

不是图中是梦中。非花非雾隔帘栊。

窄衫低髻正相同。

清脆铃声檐鸽夜,悠扬灯影纸鸢风。

此时携手月溟濛。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纱.梅

物外幽情世外姿。冻云深护最高枝。

小楼风月独醒时。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

待他移影说相思。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传言玉女.上元

今夕何年,偏觉漏喧人醉。星毬高揭,是星娥手缀。

千树宝华,宁让六宫剪采。幽欢刚趁,密传诗迷。

走过红桥,第三条、忽复会。踏歌声里,听搔头玉坠。

明月暗尘,搀入暖香寒翠。为伊耽搁,梅花清睡。

形式: 词牌: 传言玉女

扫地游.十六夜阴寒,坐卧小楼,茫茫百端,不觉为之凄咽

拥炉人倦,向煮雪声中,坐愁愁坐。巡檐数朵。

为丁宁玉笛,莫教吹破。酷爱高寒,纸帐一番清课。

肯闲过。不律隃糜,那禁慵堕。旧约何曾果。

记徙倚朱楼,迷藏香径。延缘画舸。

正离魂欲接,断烟横锁。怕梦醒时,盼煞满城灯火。

问谁个。掩纱窗、更愁于我。

形式: 词牌: 扫地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