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之杞菊轩

高轩何所植,杞菊交根枝。

紫实既秋熟,黄花亦晚滋。

嘉名信共爱,何以疗予饥。

此邦号富庶,士贾志怀资。

萧条山石间,谁复见茕嫠。

遗脱兼并馀,椎剥无完肌。

纵彼百亩受,岂得安耘耔。

种此顷步内,庶无征夺思。

采撷勿违节,烹芼贵有宜。

三咽可千岁,逍遥奉天随。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虞集的《朱秀之杞菊轩》诗,通过描绘朱秀之先生的杞菊轩,展现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见解和追求。诗中以“高轩何所植,杞菊交根枝”开篇,点明了杞菊轩的植物主题,寓意着主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

接着,“紫实既秋熟,黄花亦晚滋”描绘了杞菊在秋季成熟、黄色花朵晚开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丰饶与时间的流转。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杞菊的喜爱之情,“嘉名信共爱,何以疗予饥”,不仅因其美丽的外观,更因其能提供食物的价值。

随后,诗人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此邦号富庶,士贾志怀资。萧条山石间,谁复见茕嫠”。描述了社会上贫富差距的现状,以及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向往。

最后,“遗脱兼并馀,椎剥无完肌。纵彼百亩受,岂得安耘耔。种此顷步内,庶无征夺思。采撷勿违节,烹芼贵有宜。三咽可千岁,逍遥奉天随。”诗人提出了通过种植杞菊来实现自给自足、避免被剥夺的想法,并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长寿与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社会批判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收录诗词(473)

虞集(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 字:伯生
  • 号:道园
  • 生卒年:1272~1348

相关古诗词

送豫章熊太古兼寄苏伯修参政

豫章有家学,礼乐不见收。

为养不择禄,凄凉向炎州。

揽结桂树枝,谁为玉雪谋。

十年一再见,我老君白头。

古剑光陆离,系以珊瑚钩。

激昂文史间,未愧班马俦。

苏君天下士,定价琳琅球。

江汉方渺然,为我观素秋。

长吟以相送,明月在高楼。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李伯时九歌图

太乙神君号东皇,玉质要妙含和阳。

生生气始通微茫,绵绵蒸空神中央。

浮英上罗文天章,覆冒下满谷与坑。

旁塞无间灵无方,灵来乘柔往乘刚。

湘君夫人镇相望,清温静好非淫伤。

司命元老元气昌,手执藜杖色老苍。

历劫寿命不可量,少君之寿同其长。

离无异体合有常,出入万化终不亡。

晶明发晨上榑桑,海天赫赫真金芒。

质鍊不灭长垂光,河源混混流汤汤。

伯也坐视无迎将,千古万古何堂堂。

彼幽为厉为强梁,朝狸暮豹方鸱张。

精魂熠耀志意荒,招之不反巫无良。

屈生作歌沈九湘,世人传声罕寻详。

祝融仙子调玄黄,九神出图百怪藏。

不信请视虞公章。

形式: 古风

送吕教授还临川

黄金作台留好客,好客不留秋月白。

东风吹雪满衣襟,却赋长歌送行客。

辽东之山医巫闾,六月五月雪不除。

昨朝遣使降香去,五尺冰上行飞车。

知君江上惯舟楫,快马如龙亦徒设。

束取来时一卷书,还向江波对明月。

我本蜀人随水来,结屋与子相邻隈。

白发京尘不归去,临风相送兴悠哉。

形式: 古风

城南春晓图

天台先生有山癖,卧起无山朝不食。

几年骑马听朝鸡,磊磈诸峰拄胸臆。

陈生受意不受辞,竟拈秃笔为扫之。

既安楼观对奇石,复著梁栈横清漪。

游吾旧游钓吾钓,隔林彷佛闻幽鸟。

琼台何处无桃花,此是城南暮春晓。

夜来天子传诏呼,先生直上銮坡趋。

盘盘回复一万里,无限好山并好水。

如从岛上见陈生,尽写归来画堂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