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游孤山寺寄姜中丞

若论西湖,颍川汝阴,俱难似之。

正涌金门外,天开罨画,钱塘岸侧,城展玻璃。

曾借扁舟,晚凉一棹,先向孤山近处嬉。

回头望,是吴山楼阁,烟霭参差。淡妆浓抹相宜。

道不独晴奇雨亦奇。

访欧公遗像,仍存古井,逋仙旧隐,犹有荒祠。

泉若通灵,梅如解语,应也怪公题咏迟。

从今后,怕公余无事,准备新诗。

形式: 词牌: 沁园春

翻译

若论西湖的美景,即便是颍川和汝阴,都难以与它相比。
就在涌金门外,天空仿佛打开了一幅画卷,钱塘江畔,城市的倒影如同玻璃般清澈。
我曾乘小船,在傍晚的凉意中划行,先去孤山附近游玩。
回首望去,吴山上的楼阁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美得恰到好处,无论是淡雅还是浓墨重彩都相得益彰。
西湖的美不仅在于晴天,雨天也有独特的魅力。
去探访欧阳修的遗像,那口古井依然存在,林逋的旧居旁,还有一座荒废的小庙。
泉水似乎通人性,梅花仿佛能言语,它们或许也在责怪欧阳修为何迟迟没有吟咏。
从此以后,恐怕欧阳公空闲时无事可做,只好准备写下新的诗篇。

注释

西湖:杭州著名的湖泊。
颍川:古代地名,今河南地区。
汝阴:古代地名,今安徽地区。
涌金门:杭州古城门。
罨画:形容景色如画。
玻璃:比喻水面的清澈。
孤山:西湖中的著名山峰。
吴山:杭州另一座名山。
欧公:指欧阳修。
逋仙:指林逋,北宋诗人。
通灵:形容泉水有灵性。
解语:形容梅花能表达情感。

鉴赏

这首元代张之翰的《沁园春·游孤山寺寄姜中丞》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魅力。词人将西湖与颍川、汝阴相比,认为西湖更胜一筹,尤其是在涌金门外和钱塘江畔,湖光山色如画卷般展开,如同镜子般清澈。他乘船游湖,傍晚时分靠近孤山,回望吴山楼阁,烟雾缭绕,景色迷人。

词中赞美西湖无论晴雨都各具风情,引出对宋代文人欧公(欧阳修)和逋仙(林逋)的怀想,他们曾在此留下遗迹,如古井和荒祠,增添了历史文化的韵味。作者想象泉水和梅花似乎能感知人的感情,感叹欧公未能及时题咏此景,而今恐怕他退休后会无事可做,只能准备写下新的诗篇来记录这西湖的风华。

整体上,这首词以西湖为背景,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热爱和对友人的寄情,展现了元代文人对西湖的独特情感和审美。

收录诗词(74)

张之翰(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祖至元末自翰林侍讲学士,知松江府事,有古循吏风。时民苦荒,租额以十万计,因力陈其弊,得以蠲除。有《西岩集》

  • 字:周卿
  • 号:西岩老人
  • 籍贯:邯郸
  • 生卒年:1243—1296

相关古诗词

沁园春.谢王巨川侍郎以澹游所书扇见惠

四海黄花,文采风流,于今尚存。

直澹翁诗句,大羹玄酒,名家书法,流水行云。

泗上青山,枫林丹叶,书破晴空月一轮。

余尝见,把君髯摇动,特地精神。谢君雅意殷勤。

便付与同僚更可人。

爱紫筠真节,柄才到手,轻罗缟面,影不离身。

纵使当年,石城风起,不怕庾公千丈尘。

难忘处,正午天如火,凉满衣巾。

形式: 词牌: 沁园春

念奴娇

二年重九,算都向、江北江南虚度。

鸿雁来时秋最好,底用千愁万绪。

九朵青山,几尖白塔,何限登临处。

今朝乘兴,也和诗客凝伫。

正是雨洗芙蓉,风翻野菊,霜染江枫树。

一片天开图画里,留著天然佳句。

收拾方来,安排未定,试问云间路。

三杯才尽,笔头疑有神助。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金缕曲

回首茅山路。渺滔滔、长江南畔,碧山无数。

曾被天风吹醉梦,直到华阳深处。

也亲见、鸾骖鹤驭。

觉后分明空记省,怅丹坡、踪迹今何许。

还又被,世缘误。几番自咏山中句。

觉霏霏、云烟秀色,去来眉宇。

曾共三峰重有约,已办清秋杖屦。

看能与、群仙相遇。

君去丁宁无别语,怕山灵怪我来何暮。

才有伴,便同去。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金缕曲

未过松江去。被高沙、同盟鸥鹭,暂时留住。

曾共中秋心期定,再上江船容与。

待满载、淮歌楚舞。

岂料桂花香雾底,正河鱼、作祟深相苦。

尊有酒,不忺举。梦中似听嫦娥语。

道人生、百年才半,未为衰暮。

江北江南行欲遍,几见月明三五。

尝烂赏、通宵达曙。

可是今年情思懒,便临风、误却清新句。

聊援笔,为渠赋。

形式: 词牌: 贺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