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台应制

龙虎台高秋意多,翠华来日似鸾坡。

天将山海为城堑,人倚云霞作绮罗。

周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

两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苍生乐至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龙虎台上秋色浓,如凤凰山般华贵
天设山海为天然屏障,人间景象如云霞织锦
周穆王羞愧未能写下《黄竹赋》,汉高祖却能高唱《大风歌》
皇帝巡游两京并非只为享乐,而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宁和谐

注释

龙虎台:古代宫殿名。
翠华:帝王仪仗中的绿色旌旗。
鸾坡:比喻华丽的皇家之地。
天将:自然的力量。
城堑:防御工事。
云霞: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色。
绮罗:精致的丝织品,比喻美景。
周穆:周穆王,古代君主。
《黄竹赋》:传说中周穆王所作的诗篇。
《大风歌》:刘邦的著名歌曲。
两京:长安和洛阳,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都城。
行幸:帝王出行。
苍生:百姓。
乐至和:达到和谐快乐的状态。

鉴赏

这首元代马祖常的《龙虎台应制》描绘了秋天登临龙虎台的壮丽景象,以及帝王的宏大抱负。首句“龙虎台高秋意多”以龙虎台的高峻烘托出秋天的浓厚气息,给人以开阔之感。"翠华来日似鸾坡"则通过描绘帝王仪仗的华丽,暗示皇权的尊严。

接下来,“天将山海为城堑,人倚云霞作绮罗”运用夸张手法,将山海比作天然的城墙,云霞比作华美的织锦,展现了自然与人力的和谐共融,以及帝王治理国家的宏伟气魄。

“周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两句引用典故,借周穆王游历远方的典故表达对帝王远见的赞美,又以刘邦在高处吟唱《大风歌》象征其豪情壮志,暗寓帝王励精图治,期望天下太平。

最后,“两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苍生乐至和”揭示了帝王巡幸的目的并非单纯的游玩,而是为了百姓福祉,追求社会和谐,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龙虎台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表达了对皇家气象的赞美,以及对盛世安定的期盼。

收录诗词(258)

马祖常(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回族著名诗人。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硕德八剌朝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除应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 字:伯庸
  • 籍贯:元代色目
  • 生卒年:1279~1338

相关古诗词

奉和奥屯都事秋怀

灵河七夕巧云稠,坠露声清夜得秋。

月冷桂花飘左界,山寒荔子落东瓯。

人怜纨缟裁衣袂,谁借蒲葵剪扇头?

竹影近窗砧杵急,梦随南客问行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追和许浑游溪夜回韵

溪水连云过竹间,溪声云影半潺潺。

鹤来近屋童看熟,鹭下长松客对閒。

直待月痕侵石坞,还期烟色认柴关。

人生岂独官为贵,好向君王乞越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送董仁甫之西台幕

西南万里地,诏属大行台。

秦树浮天去,巴江带雪来。

山河无用险,邦国正须才。

台幕风流美,书签想尽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寄舒真人

金阙来华盖,琳坛集羽衣。

石因钟乳腻,松为茯苓肥。

剂墨香翻杵,修琴玉布徽。

天低临象纬,日近逼光辉。

竹里开长径,池边蔽小扉。

红迷霞绮错,绿涨水环围。

仙杏葩凝赤,蟠桃萼剪绯。

龙来还独宿,鹤去更知归。

割蜜蜂先避,衔书凤自飞。

祠雷陈古磬,符鬼掣灵旂。

丹井泉偏冽,铜盘露未晞。

俗人那得识,诗客尽相依。

伊我逢休浣,从兹咏浴沂。

凭师消鄙吝,犹可采山薇。

形式: 排律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