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徐俟斋祠的环境与氛围,充满了宁静与超然之感。首句“羊肠岭畔幽栖处”,以羊肠岭象征道路崎岖,暗示祠堂所在之地偏僻幽静,远离尘嚣。接着“一水当门泻作渠”描绘了一条溪流从门前潺潺流过,增添了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薇蕨西山心自印,藻蘋南涧奠还虚。”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与自然之美,薇蕨和藻蘋是生长在山涧与水边的植物,它们的生长状态反映了祠堂周围环境的和谐与纯净。这里的心自印和奠还虚,可能指的是心灵的平静与超脱,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相忘桑海逃名后,不接贤豪俟命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相忘于江湖,意味着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而是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不接贤豪,表明了对权贵的疏离,更愿意与自然为伴,等待命运的安排。
最后,“此日行人罕凭吊,烟云惟护逸民庐。”点明了祠堂的访客稀少,只有烟云守护着这处隐逸之地。这既是对祠堂现状的描述,也暗含了对先贤遗风的怀念与敬仰。整首诗通过描绘徐俟斋祠的环境与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超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