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七首(其十一)

或隐或显,有亏有盈。

为天上无私之鉴,实人间照夜之灯。

寻常多是论三五,惟有今宵分外明。

形式: 偈颂

翻译

时而隐蔽,时而显露,有时盈满,有时亏损。
它是天空中无私的镜子,也是人间照亮黑夜的明灯。
平常都是谈论月亮的圆缺,唯有今晚格外明亮。

注释

或:有时。
隐:隐蔽。
显:显露。
亏:亏损。
盈:盈满。
为:作为。
无私:不偏不倚。
鉴:镜子。
实:实际上。
照夜之灯:照亮黑夜的灯。
寻常:平常。
多是:通常。
论:谈论。
三五:指月亮的圆缺(十五、十六日)。
惟有:只有。
今宵:今晚。
分外:格外。
明:明亮。

鉴赏

这首诗名为《偈颂十七首·其十一》,作者是宋代的佛教僧人释智愚。诗中以月亮为象征,表达了宇宙的无私与公正,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明亮指引作用。"或隐或显,有亏有盈"描绘了月亮的盈亏变化,象征着世间万物的起伏和生命的循环。"为天上无私之鉴,实人间照夜之灯"将月亮比喻为天空中公正无私的镜子和照亮黑夜的明灯,寓意智慧与光明。最后两句"寻常多是论三五,惟有今宵分外明",强调了月亮在普通夜晚之外,如节日之夜(可能指农历十五或十六的满月)显得格外明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寓含了人们对团圆和明亮生活的期盼。整体上,这首诗富有哲理,借月光寄寓人生哲理与情感。

收录诗词(545)

释智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 号:虚堂
  • 籍贯:四明象山(今属浙江)
  • 生卒年:1185年—1269年

相关古诗词

偈颂十七首(其八)

有意待不来,无心忽会面。顶发垂丝,眼光如电。

说尽湖海风波,论量柴米贵贱。

更有一处少人知,也是重安眼上眉。

形式: 偈颂

偈颂十七首(其七)

朝朝相似,日日一般。见成受用,千难万难。

因思临济掌黄檗,何似华亭把钓竿。

形式: 偈颂 押[寒]韵

偈颂十七首(其六)

渡江风倚芦梢碧,夜深金殿人相忆。

此土西天卖不行,千古万古成狼藉。

当良月蓂敷五叶之辰,孰谓韬其光,晦其迹。

熏炉茗碗想遗音,分明对面不相识。

形式: 偈颂

偈颂十七首(其四)

金錍刮膜,自病难医。利剑挥空,逃踪莫及。

何似横拈麈尾,抑挫来机。

杀活虽殊,对扬有准,什么人得此三味。

一二三,三二一。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