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闻杜鹃

晓色千峰杳未分,声声哀怨出云根。

举头忽见思乡岭,何不他时别处闻。

形式: 七言绝句

翻译

黎明时分,山峰朦胧难辨,
隐隐约约的哀怨声似乎从云层深处传出。

注释

晓色:清晨的天色。
千峰:众多的山峰。
杳未分:模糊不清。
声声:一声声。
哀怨:悲伤凄凉。
出云根:从云雾中传来。
举头:抬头看去。
忽见:突然看见。
思乡岭:想念家乡的山岭。
何不:为什么不。
他时:将来。
别处闻:在别的地方听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开篇"晓色千峰杳未分",形象地描述了清晨时分,山峰间微光初露,但还未能完全辨识各个峰峦之间的界限,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

接着"声声哀怨出云根",诗人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哀伤的情感。这里的“哀怨”表明声音中带有一丝丝的愁苦,而这种声音似乎源自云间,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超脱。

第三句"举头忽见思乡岭",诗人在突然抬头之间,眼前出现了一片令人联想起家乡山岭的景象。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发现,也是情感上的触动。这里的“忽见”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土的强烈渴望和突如其来的思念。

最后"何不他时别处闻",诗人似乎在自问,为何不是在其他时间,在其他地方听到这令人怀旧的声音。这个问题既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无限留恋,是一首集画意、声色与情感于一体的佳作。

收录诗词(308)

张舜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诗人陈师道之姊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字:芸叟
  • 籍贯:邠州(今陕西彬县)
  • 生卒年:1065

相关古诗词

赠奉议沈辽诗

凫胫天生短,鹤胫本来长。

一朝有客欲断续,二物无地逃悲伤。

吾徒曾匪凫鹤匹,又取圣贤为学术。

解将轩冕等浮云,宁免傥来并执一。

夫君擢秀居东南,代以文词起簪绂。

铮铮官业素有闻,更号能书居第一。

平生意气少防闲,一跌落在江湖间。

几年转徙无家室,唯与樵渔为往还。

醉吟未免写胸臆,健笔依旧飞云烟。

远俗僻陋多不识,都城一帖沽万钱。

今朝我过齐山下,邀我陟降游二山。

羡君卜筑思意尽,今古气象罗目前。

佛留九顶千株石,天赐清溪一水湾。

自拾薪枝给朝夕,不与城郭通交关。

亲友一切皆谢绝,惟许子驰来问安。

人生涉世多忧喜,不用昭昭明物理。

少小辛苦卜一廛,如今老大无居止。

迁流方从五岭去,敢望生还复经此。

万一君恩纵北归,与君左右为邻里。

形式: 古风

鲸鱼

东海十日风,巨浪碎山谷。

长鲸跨十寻,宛转在平陆。

雷火从天来,砉然刳两目。

肌肤煮作油,骨节分为屋。

腥膻百里内,户户至厌足。

我闻海上人,明珠可作烛。

鲸鱼复何罪,海若一何酷。

从欲谗风伯,大钧问不告。

踌躇复叹息,归咎当溟渎。

托形天地间,独尔有含蓄。

大者不能容,小者又何益。

却羡虾鱼辈,安然保家族。

形式: 古风

癸亥陈和叔会于赏心亭.江神子

七朝文物旧江山。水如天。莫凭阑。千古斜阳,无处问长安。更隔秦淮闻旧曲,秋已半,夜将阑。

争教潘鬓不生斑?敛芳颜。抹幺弦。须记琵琶,子细说因缘。待得鸾胶肠已断,重别日,是何年?

形式: 词牌: 江城子

题岳阳楼二首(其二)卖花声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形式: 词牌: 浪淘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