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十五首(其二十五)

缫丝未缘鱼,有丝生网心。

弦木以为弧,鸟兽不安林。

大钧本无事,物类亦愔愔。

谁令一机骇,万变起相寻。

焚木岂人火,弃沙非外金。

如何巧诈子,尚欲峻而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蚕丝还未织成鱼网,却在心中产生了编织的念头。
用弓弦制作的弧箭,使得鸟兽在树林中感到不安。
大自然原本平静无事,万物和谐共处。
是谁让这最初的机变引发,导致各种变化接踵而来。
焚烧树木并非人为之火,抛弃沙石并非不珍贵的金属。
为何你这巧妙的欺诈者,还想追求严峻而深奥的境地。

注释

丝:蚕丝。
缘:关联。
网心:内心编织的想法。
弦木:用弓弦。
弧:弧箭。
不安林:感到不安的树林。
大钧:自然。
无事:平静。
愔愔:安宁和谐。
一机:最初的机变。
万变:各种变化。
相寻:相继发生。
焚木:焚烧树木。
非:不是。
外金:非贵重金属。
巧诈子:欺诈者。
峻:严峻。
深:深奥。

鉴赏

这是一首深含哲理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人心机变的深刻洞察。开篇“缫丝未缘鱼,有丝生网心”描绘了一幅充满隐喻的画面,缫丝如同社会关系网,它虽看不见却能捕捉住人的内心,暗示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纠葛的情感羁绊。紧接着,“弦木以为弧,鸟兽不安林”则通过弓箭的比喻,强调了权力和力量对自然和谐生态的破坏,使得原本安居的生物不得不四处逃散。

诗人进一步指出“大钧本无事,物类亦愔愔”,意在表达即使是巨大的门扉(比喻权力机构)原本应当平静无为,但万物之间却因这些力量的存在而感到忧虑。这也是对统治者和社会秩序的一种批判。

随后,“谁令一机骇,万变起相寻”则揭示了单一事件(一机骇)的连锁反应如何引发无数变化和连续的探索,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洞察,也体现了他对于事物复杂性质的认识。

“焚木岂人火,弃沙非外金”则通过比较自然界的元素与人类行为的对比,强调了人类活动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最后,“如何巧诈子,尚欲峻而深”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巧言利口、不断深化欺骗之术的人们的质疑和批判。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丰富的比喻,展现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精神,以及对自然与人类行为之间关系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感遇二十五首(其二十四)

苍鹰初化鸠,未忍望击搏。

照水或见形,乃见悔其昨。

丽戎有奇女,遭虏常涕洟。

改服登晋宫,更恨来苦迟。

变化驱念虑,丈夫或有之。

贫贱矜怀宝,富贵乃无奇。

形式: 古风

感遇二十五首(其二十三)

处世三不遇,放歌归去来。

林卧观太初,悠悠付一杯。

扶摇震云海,三山安在哉。

金丹或可学,他日出尘埃。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感遇二十五首(其二十二)

微阴兆九地,万木方滋荣。

微霜初可履,回首阳泉冰。

秦王按剑日,丰沛赤精生。

光辉能几时,日中月已升。

达人知其然,居世忘骄矜。

彼哉夸毗子,志气易满盈。

形式: 古风

感遇二十五首(其二十一)

怀王弃屈子,憔悴楚江湄。

终然葬鱼腹,终古耀文词。

千年洛阳客,作赋不无讥。

谓当弃之去,览德乃下之。

君臣本大伦,当以恩义持。

如皆轻合散,是与涂人夷。

灵均岂愿沉,深意实在兹。

傅怀终泣死,何亦拳拳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