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十五首(其二十一)

怀王弃屈子,憔悴楚江湄。

终然葬鱼腹,终古耀文词。

千年洛阳客,作赋不无讥。

谓当弃之去,览德乃下之。

君臣本大伦,当以恩义持。

如皆轻合散,是与涂人夷。

灵均岂愿沉,深意实在兹。

傅怀终泣死,何亦拳拳为。

形式: 古风

翻译

楚怀王背弃了屈原,在江边让他憔悴不堪。
最终屈原葬身鱼腹,他的文章永远照亮人间。
千年后的洛阳才子,作诗也难免讽刺。
他们认为应当舍弃他,但看到他的美德又会重新评价。
君臣关系本应以大义为重,应以恩情和道义维系。
如果轻易离散,那就如同路人一般平等无异。
屈原怎愿沉沦,他的深意就在这里。
傅毅最终因悲痛哭泣而死,又何必如此执着呢?

注释

憔悴:形容身体或精神极度疲倦、衰弱。
鱼腹:古代习俗,指水葬,此处指屈原投江。
耀:照耀,此处指屈原的文章影响深远。
讥:讽刺,批评。
大伦:伦理道德的大原则。
涂人:路人,比喻不相干的人。
灵均:屈原的字。
拳拳:形容心情恳切,忠诚执着。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历史怀旧情怀的诗篇,通过对古人故事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君臣关系和德行的思考。其中“怀王弃屈子”指的是古时楚王因误信谗言而放逐忠良屈原的情节,而屈原最终投江自尽。这种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同情,反映了诗人对于忠诚与正义的赞扬。

“憔悴楚江湄”表现了屈原在楚江边的哀伤心境,“终然葬鱼腹”则暗示着屈原的英灵并未消逝,而是化作精神永存于世。"终古耀文词"强调了诗人对屈原文学成就的崇敬和传承。

“千年洛阳客,作赋不无讥”则转换到了诗人自身的处境,作为一个过客,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而这些表达往往会受到他人的评议。"谓当弃之去,览德乃下之"表明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德行的尊崇,以及对其德行深刻领悟。

“君臣本大伦”指的是君主与臣子的关系是天下的重要道德之一,而"当以恩义持"则强调了这种关系应该建立在恩情和义理之上。"如皆轻合散, 是与涂人夷"可能是在批评一些轻率、不负责任的人,他们的行为如同草木般无根基,对于社会秩序毫无益处。

“灵均岂愿沉”表达了屈原之所以投江,是因为他的精神和理想无法在当时的社会中生存,“深意实在兹”则是诗人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理解与共鸣。"傅怀终泣死,何亦拳拳为"则是在描述诗人对于屈原之死的哀悼,以及他对待这份哀悼的情感态度。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历史情怀和文学鉴赏,更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感遇二十五首(其二十)

治疾弭灵药,爽然疾有瘳。

因兹涉方书,仙圣或可求。

岂疾乃可治,而生不可留。

吾将飞五金,息驾于蓬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感遇二十五首(其十九)

众圣演世教,金仙独圆成。

徒缘异形范,乃复遭讥评。

幽居览物化,且复究吾形。

捐书守寂寞,万化归无生。

形式: 古风

感遇二十五首(其十八)

江湖有潜鳞,颇厌沮泽陋。

朅来游沧溟,矫首观宇宙。

是时三神山,忽陨巨鳌首。

奔波走仙圣,龙蜃纷格斗。

重渊沸日月,万类错昏昼。

掉尾归去来,莲巢以为友。

形式: 古风

感遇二十五首(其十七)

周王仗黄钺,自谓将天威。

孤竹两君子,采薇旁笑之。

岂徒惊世俗,趋死乃如归。

周衰楚蒙吏,快辩多文词。

高言毁二子,至与盗蹠齐。

夷齐固齐圣,于道岂无知。

轻身立世教,争夺尚如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