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林夫当自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屦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形式: 古风

翻译

灵隐寺前方,天竺寺后方,两条溪流春天潺潺,一只灵鹫飞翔。
不知水从何方涌出,跳跃着流入山谷,如同奔腾的雷声。
水的无情与山的有意难以揣测,它是否愿在冷泉亭下盘旋。
我在钱塘江畔度过六百日,山中生活短暂,未曾长久停留。
如今你欲在此地筑居,身披葛衣,脚踏草鞋,跟随僧人吃素食。
若能与冷泉相伴一百日,胜过日夜研读经书二十四个寒暑。

注释

灵隐:灵隐寺。
天竺:天竺寺。
涧:溪流。
灵鹫:飞翔的灵鹫。
何处来:从哪里来。
赴壑:流入山谷。
奔雷:奔腾的雷声。
无情有意:水的无情与山的有意。
冷泉亭:冷泉亭。
相萦回:盘旋。
钱塘:钱塘江。
暖席:长久停留。
灵隐居:在此地筑居。
葛衣:葛布衣服。
草屦:草鞋。
僧蔬:僧人的素食。
主一百日:相伴一百日。
二十四考:二十四个寒暑的学习。
书中书:研读经书。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诗中描绘了灵隐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水声,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向往。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这四句通过对比灵隐寺与天竺山的地理位置,以及流淌的溪水声响,如灵鹫般清脆,描绘出一个生机勃勃、自然和谐的画面。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这两句则通过对溪水源头的不解,以及它激荡澎湃、声如雷鸣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力量和美丽的赞叹。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无情”指的是自然界不带人为情感,而“有意”则是诗人对这片景色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这两句通过提及自己在钱塘的生活经历,以及山中的短暂停留,表现了诗人的游历生涯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屦随僧蔬。" 这两句则是对友人有意在灵隐寺定居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通过简单的衣着和随从僧人的形象,表达了一种超脱红尘、归于自然的心愿。

最后两句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则是在提醒友人,如果能够在灵隐寺旁的冷泉处居住一百天,那么即便不必每天研读书籍,内心也会获得如同书中学到的智慧和宁静。

整首诗流露出苏轼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他那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通过灵隐寺周围的景色描写,诗人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

新苗未没鹤,老叶方翳蝉。

绿渠浸麻水,白板烧松烟。

笑窥有红颊,醉卧皆华颠。

家家机杼鸣,树树梨枣悬。

野无佩犊子,府有骑鹤仙。

观风峤南使,出相山东贤。

渡江吊很石,过岭酌贪泉。

与君步徙倚,望彼修连娟。

愿及南枝谢,早随北雁翩。

归来春酒熟,共看山樱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

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

君来扣门如有求,颀然鹤骨清而修。

醉翁遣我从子游,翁如退之蹈轲丘。

尚欲放子出一头,酒醒梦断四十秋。

病鹤不病骨愈虬,惟有我颜老可羞。

醉翁宾客散九州,几人白发还相收。

我如怀祖拙自谋,正作尚书已过优。

君求会稽实良筹,往看万壑争交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太夫人以无咎生日置酒留余,夜归,书小诗贺上

寿樽馀沥到朋簪,要与郎君语夜深。

敢问阿婆开后阁,井中车辖任浮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石塔寺,并引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

斋厨养若人,无益祇贻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