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寺,并引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

斋厨养若人,无益祇贻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形式: 古风

翻译

饥饿的目光看东西都模糊不清,写诗的心思让我忘记了早晚。
虽然我明白灯是照明的火源,却没想到钟声并非饭食的信号。
山中的僧人不同于漂母,他们只提供短暂的微笑。
为何过了二十年,我还记得这样的嘲笑?
斋堂厨房供养的人,实际上并无益处,只会带来麻烦。
这才明白,饭后的钟声提醒,原来是和尚有独到的眼光。

注释

饥眼:饥饿的眼睛。
眩:模糊不清。
东西:指方向或视觉上的模糊。
诗肠:写诗的心思。
忘早晏:忘记早晚。
虽:虽然。
知:知道。
灯:灯火。
是:是。
火:火源。
不悟:不明白。
钟:钟声。
非:不是。
饭:饭食。
山僧:山中的僧人。
异:不同于。
漂母:漂母,古代故事中接济落难者的妇人。
但:只是。
供:提供。
一莞:微微一笑。
何为:为何。
讪:嘲笑。
斋厨:斋堂厨房。
养:供养。
若人:那样的人。
无益:没有益处。
祇:只。
贻患:带来麻烦。
乃知:这才明白。
饭后钟:饭后的钟声。
阇黎:和尚。
盖:大概,表示推测。
具眼:有独到的眼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饥饿中对食物的渴望与错觉,以及对过去记忆的反思。诗人以饥眼眩视东西,连诗思也被忽略,表达了极度渴望食物的心情。"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则写出了在极度饥饿中,对任何可能成为食物的东西都产生错觉,但又明白事实上它们并不能充饥。

接下来的"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诗人提到了山中的和尚对待食物的态度,以及他自己的困境,只能得到一点点食物。"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则是诗人反思过去二十年的生活,这些回忆如今却变成了嘲笑。

最后两句"斋厨养若人,无益祇贻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表达了即便是在寺庙中供奉的食物,也成为了无用的累赘,最终导致了痛苦。而当饭菜摆在面前,那些原本令人困惑的事物都变得清晰可辨。

整首诗通过对饥饿和食物的渴望,以及对过去记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王文玉挽词

才名谁似广文寒,月斧云斤琢肺肝。

玄晏一生都卧病,子云三世不迁官。

幽兰空觉香风在,宿草何曾泪叶乾。

犹喜诸郎有曹志,文章还复富波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山光寺送客回次芝上人韵

闹里清游借隙光,醉时真境发天藏。

梦回拾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送芝上人游庐山

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岂知世外人,长与鱼鸟逸。

老芝如云月,炯炯时一出。

比年三见之,常若有所适。

逝将走庐阜,计阔道逾密。

吾生如寄耳,出处谁能必。

江南千万峰,何处访子室。

形式: 古风

送程德林赴真州

君为县令元丰中,吏贪功利以病农。

君欲言之路无从,移书谏臣以自通。

元丰天子为改容,我时匹马江西东。

问之逆旅言颇同,老人爱君如刘宠,小儿敬君如鲁恭。

尔来明目达四聪,收拾驵骏冀北空,君为赤令有古风。

政声直入明光宫,天厩如海养群龙。

并收其子岂不公,白沙何必烦此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