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其一)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

谓东坡、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

向西湖两处秋波一种,飞霭澄辉。

又拥竹西歌吹,僧老木兰非。

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

应倚平山栏槛,是醉翁饮处,江雨霏霏。

送孤鸿相接,今古眼中稀。

念平生、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

登临事,更何须惜,吹帽淋衣。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押[微]韵

翻译

苏东坡还未老就写下归来的诗篇,上天似乎还不让他回归。
他在西湖的两道秋波中流连,云雾缭绕,月光皎洁。
又有竹西的歌声乐曲,老僧诵经,木兰花香不再。
他的笑声蕴含千年往事,世间纷扰如同危机。
他应倚靠在平山的栏杆上,那是醉翁饮酒的地方,细雨蒙蒙。
他与孤鸿相随,这样的景象古今罕见。
回忆一生,我们曾在江海相伴,任凭漂泊,心志不改。
登高望远,这些都不必惋惜,哪怕风吹帽落,雨打湿衣。

注释

东坡:苏轼的号。
赋归来:写归乡的诗篇。
遣:派遣,此处指上天安排。
西湖:杭州著名的湖泊。
秋波:比喻湖水泛起的波纹。
飞霭:飘动的云雾。
木兰非:木兰花已不在,暗指时光流逝。
一笑:指苏轼的笑。
危机:形容世事的动荡不安。
平山栏槛:平山堂的栏杆,位于扬州。
醉翁:指欧阳修,因其有‘醉翁亭记’。
孤鸿:孤独的大雁。
飘蓬: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吹帽淋衣:形容风雨中的登高行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诗人以苏轼自比,赞美他虽年事已高但仍赋闲归来的风范,感叹上天似乎并未让他完全退出官场。西湖的秋水与飞云、竹西的歌声与木兰花香,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提到醉翁亭,暗示了苏轼在饮酒赏景中的超然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人事如梦的感慨。

“送孤鸿相接,今古眼中稀”一句,借孤鸿的形象,表达对苏轼孤独但又高洁品格的敬仰。诗人回忆自己与苏轼一同游历江湖的日子,即使漂泊不定,也坚守着心中的信念。最后,诗人表示登临山水的乐趣无需过于珍惜,即使风吹帽落、衣衫尽湿,也无妨,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苏轼的描绘和自身的感慨,展现了对友人的深深敬仰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万年欢.梅

心忆春归,似佳人未来,香径无迹。

雪里红梅,因甚早知消息。百卉芳心正寂。

夜不寐、幽姿脉脉。

图清晓、先作宫妆,似防人见偷得。真香媚情动魄。

算当时寿阳,无此标格。应寄扬州,何郎旧曾相识。

花似何郎鬓白。恐花笑、逢花羞摘。那堪羌管惊心。

也随繁杏抛掷。

形式: 词牌: 万年欢

万年欢.寄韵次膺叔

十里环溪,记当年并游,依旧风景。

彩舫红妆,重泛九秋清镜。

莫叹歌台蔓草,喜相逢、欢情犹胜。

苹洲畔、横玉惊鸾,半天云正愁凝。中秋醉魂未醒。

又佳辰授衣,良会堪更。早岁功名,豪气尚凌汝颍。

能致黄金一井,也莫负、鸱夷高兴。

别有个、潇洒田园,醉乡天地同永。

形式: 词牌: 万年欢

万年欢.次韵和季良

忆昔论心,尽青云少年,燕赵豪俊。

二十南游,曾上会稽千仞。

捐袂江中往岁,有骚人、兰荪遗韵。

嗟管鲍、当日贫交,半成翻手难信。

君如未遇元礼,肯抽身盛时,寻我幽隐。

此事谈何容易,骥才方骋。

彩舫红妆围定,笑西风、黄花斑鬓。

君欲问、投老生涯,醉乡歧路偏近。

形式: 词牌: 万年欢

上林春/一络索.韩相生日

天惜中秋,三夜淡云,占得今宵明月。

孟陬岁好,金风气爽,清时挺生贤哲。

相门出相,算钟庆、自应累叶。

乍归来,暂燕处,共仰赤松高辙。想人生、会须自悦。

浮云事,笑里尊前休说。

旧有衮衣,公归未晚,千岁盛明时节。

命圭相印,看重赏、晋公勋业。

济生灵,共富寿,海山天阔。

形式: 词牌: 一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