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诗人徐大镛的《塞上曲(其二)》描绘了一幅边塞荒凉而变迁的画面。首句"汉碛秦城望欲迷",展现出历史遗迹的沧桑,让人在遥远的边疆之地迷失于时空的流转。"百年兴废草萋萋"进一步强调了岁月的无情和人事的更迭,茂盛的野草见证了无数的兴衰。
接下来的两句"风吹木落驼衔尾,沙拥桑乾马裂蹄"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恶劣,风卷落叶,骆驼艰难前行,马匹在干燥的沙地中疾驰,蹄子都可能因摩擦而破裂。这两句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壮丽。
"此日雄图归冀北,谁家清梦破辽西"表达了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以及对和平宁静的向往,冀北之地曾是军事要地,如今却渴望回归安宁。"清时绝壤皆耕种,无地喧阗著鼓鼙"则寄托了诗人对于和平盛世的期盼,希望即使是偏远的边疆,也能实现农耕安宁,不再有战鼓声响起。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边塞景色为背景,寓言深远,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边塞情怀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