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船山太守(其二)

芸馆兰台阅廿春,常留乡梦在峨岷。

官居清秘才原称,诗到空灵性最真。

出领三山仍旧籍,归辞五马亦前因。

神仙不惯风尘住,东海难回勇退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徐大镛为悼念张船山太守而作,表达了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对其人品诗才的赞赏。首句“芸馆兰台阅廿春”,通过“芸馆兰台”这一典故,描绘了张船山在官署中度过二十个春天的情景,暗示了他的勤奋与学识积累。

“常留乡梦在峨岷”则表达了张船山对故乡峨眉、岷江的深深眷恋,体现了他的思乡之情。接下来,“官居清秘才原称”赞扬了张船山在清要之职上展现出的才能和品性,认为他的才华与官位相得益彰。

“诗到空灵性最真”进一步赞美了张船山的诗歌创作,说他的诗作达到了空灵的境地,反映出他内心的纯净和真实情感。第五句“出领三山仍旧籍”可能指的是张船山曾掌管重要职务,但诗人以“三山”代指高位,表示他对张船山仕途的肯定。

“归辞五马亦前因”中的“五马”是古代官员出行的仪仗,此句暗示张船山即使在离开官场时,也保持着谦逊和过去的荣誉感。最后一句“神仙不惯风尘住,东海难回勇退身”以神仙自比,表达了对张船山淡泊名利、不愿久居尘世的高尚品格的敬仰,以及对他毅然辞官的敬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张船山的生平和诗才,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是一首深情而富有敬意的挽诗。

收录诗词(29)

徐大镛(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挽张船山太守(其三)

出山泉似在山清,入世入多避世情。

穷到昌黎文送鬼,痛深工部笔谈兵。

万千著作传须福,五十年华梦太轻。

料得西方千佛引,止余魂途锦官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挽张船山太守(其四)

未遂担簦谒大贤,予生也晚恨无缘。

廿年每苦思张绪,三绝真堪继郑虔。

姜被自多春草得,和衣又许老梅传。

不须伯道悲身后,身已千秋泽岂堙。

形式: 古风

读白乐天览镜喜老诗欣然有作

行年六十四,衰羸已如此。

心为境所役,多忧少欢喜。

如木已成灰,焦劳伊胡底。

忽读乐天诗,不觉恍然矣。

硁硁小人哉,所见何其鄙。

试观同气中,皆无逾我齿。

地下已三人,生存仅半耳。

更观同游辈,不必远为指。

即以今年论,两作故人诔。

春日亦吾亡,夏月虞卿死。

年皆少于我,忽焉成新鬼。

彼独胡为然,我又何所恃。

略无灾害侵,岁岁筹增纪。

所以白乐天,恬然安杖履。

无恋亦无厌,知足乃知止。

览镜自喜老,胸襟此何似。

一编《长庆集》,吟玩日无已。

可化褊急心,可悟盈虚理。

始知我一生,亦既受帝祉。

自问何德能,恐尚不称是。

行将开七秩,未尝勤四体。

不用守庚申,又免呼庚癸。

虽无少傅尊,亦曾忝禄仕。

虽无履道居,亦粗营宅第。

乐天况无儿,我已有孙子。

当喜不当叹,欢娱从此始。

形式: 古风

锦屏山歌

叠翠苍苍密无缝,老龙气夺丹山凤。

杏花橘柳无一株,万千松柏排岩洞。

后凋但觉四时青,武后临轩始得名。

七襄织出天孙锦,百宝装成云母屏。

游人先自西麓上,香山寺宇何清爽。

红阑干倚碧嵯峨,表里山河犹运掌。

召伯留侯思叔祠,三祠各占一峰奇。

巍然鼎峙白云里,蜡屐未登齿折矣。

东峰绝顶洞宾楼,楼在老君堂上头。

陶公洞又居其下,烟霞亭是仙游者。

仙人踪,造化工,看来都在此山中。

不然万千松柏灵气钟,何以前山后山无一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