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深山中的宁静生活。开篇"雨湿茅茨暗,日长天气温",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个春末夏初的和煦场景,雨后草木被滋润得更加鲜活,而漫长的阳光则带来了温暖的气息。
接下来的"心閒忘物累,足懒出柴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远离尘嚣后的悠然自得。在这种环境中,诗人的心灵也变得闲适,不再被世俗的纷争所困扰,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简单、更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风静收云脚,山高露月痕"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山中独特的景致。风停云散后,山峰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壮丽,而那清晰可见的月亮似乎也在山间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印记。
最后"儿童展编简,灯火又黄昏"则透露出诗人与自然、与简单生活之间和谐共处的情景。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嬉戏,而夜幕降临时,那温暖而微弱的灯光又一次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精神宁静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幅生动的山居图景,也反映出诗人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