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北海亭图

黄芝萎地茄花明,十狗五彪恣纵横。

地轰天鸣覆乾清,北海亭子乃孤撑。

亭中老翁一诸生,举手欲障斗内星。

惜哉当日事不成,正气耿耿留元精。

吾观史家已吞声,此图复出二百载,澒洞千秋思古情。

蟒山压筵苍郁葱,展图惨怛来悲风。

江光黯黯云冥濛,若有人兮烟树丛。

倏忽置身画图里,眼底尽是人中龙。

举幡慷慨孙夏峰,赤帻从之张果中。

策蹇掀髯去匆匆,醵金无乃鹿太公。

团瓢深墨小镫笼,破柱复壁难为容。

完天朱老侠胆雄,吴桥归卧齁隆隆。

秘狱此时走尸虫,伤心投匦仍未终。

后来者谁茅止翁,此老十万兵罗胸。

婆娑柳下杖瘢红,戟指尚自谈辽东。

太常堂堂儒者宗,晚学农圃悲天梦。

矫首似望孙文忠,历历斯人肝肺同。

一重一掩吾安从,大叫乃止一亩宫。

吾知画师非俗工,直以浩气还太空。吁嗟!

阳球不作司隶死,清流故让此曹子。

朱家鲁褒徒为耳,独此炯炯差足恃。

长叹英贤皆已矣,卷去斯亭掷杯起,白虹正贯旁沟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北海亭图的场景,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想象,展现了历史人物的英勇与悲剧。首句“黄芝萎地茄花明”以奇特的意象开启,暗示了画面的氛围。接着,诗人描述了亭中老翁试图阻止某种冲突,但最终未能成功,留下了正气。随后,诗人感慨史家对此事的沉默,以及此图在两百年后的重现,引发了深远的历史思考。

画面中的蟒山、江光、烟树等元素营造出压抑而悲凉的气氛,诗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叹英雄们的命运。孙夏峰、张果中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慷慨壮志和困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对完天朱老的侠义精神和吴桥归卧的场景表达了敬意,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最后,诗人对画师的赞美,认为他以浩然正气赋予了画面生命,将历史人物的精神传递给后世。诗人感叹如阳球这样的忠臣未能得到应有的结局,而像画师这样的人才得以留存。整首诗情感深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时局的忧虑交织在一起,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收录诗词(243)

郑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字:子尹
  • 号:柴翁
  • 籍贯:贵州遵义
  • 生卒年:1806—1864

相关古诗词

月下对菊示子何

天公爱菊同幽人,夜遣明月来写真。

秋魂尽入影中去,澹澹花枝空有痕。

半山亭子坐来久,衣袂渐冷胸中温。

花气增浓月益白,枝枝插在玻璃盆。

深露微光上蛛网,暗蛩细响吟篱根。

凉风疏疏度不尽,时见水面鱼吹纹。

乾坤清气盎两候,不在深夜即在晨。

昏昏世中声色窟,那得一刻能鲜新。

君思此时富贵儿,多少膻荤聚飞蚊。

香衾醉眼待苏醒,已日白日堆红尘。

百岁何由见此景,老死不知清净因。

我今无愁亦无乐,默默饱受花月薰。

意惬不须爪爬背,四山岑寂同忘言。

形式: 古风

携儿游上下天门过生日地在桐梓郭东十五里山势凑此峭迫上下距里许开为两门皆悬壁穹窿深十余丈其宽倍之溱溪东源所经未涨时人可过两门内有田有村游其中俯仰周览皆崖石苍白相间而垠堮上又皆长萝古松碧入云表恍然已出尘世也

不知为先有水后有山,山来避水过其间。

抑不知先有山后有水,水来破山出其里。

春风铿杖游天门,两门中若桃花源。

小儿怪问山水意,异境恍惚难为言。

尝疑混沌时,必有物混成。

十二万年中,布置开天明。

继又几何年,辟地令就千万形。

然后下视历历者河岳,上视昭昭为日星。

人目之所不及见,知有几许神妙何从名。

如此小山川,其初骨脉殊不清。

爬高抉塞举手事,奇熊诡状因以呈。

今观太华峰,掌蹠遗巨灵。

寻当雷劈山,瞬息已变更。

何况天地母,可以智力思议求其能。

看山自有真,心会不在远。

强欲索根原,纵得亦已浅。

我观我生犹未知,且可山水相娱嬉。

何缘无事自取闹,笑看岩间红杏枝。

形式: 古风

有感(其一)

一榻来青阁,三霜古白田。

丹铅销削布,文献付山川。

服渐为人指,刀应善自全。

长怀豆卢杖,搔首意茫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有感(其二)

太祝瞎无翳,仲车聋有灵。

海澄何日见,世议皱眉听。

烽火通龙国,楼船断鲒亭。

黄头方选壮,鸡肋愧刘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