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道士张明真

澹静姿仪简旷纵,结庵深对大茅峰。

坐忘世故愁应少,道断人情语亦慵。

万里信音凭鹤到,一厨烟火倩猿供。

几时归侍虚皇驾,七色霞衣九色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她的淡雅宁静的姿态,既简约又豪放,选择在大茅峰下建起小屋。
在这里忘却世俗烦恼,应该会减少许多忧虑,与人交往的话语也变得懒散。
寄往万里之外的书信,只能依靠仙鹤传递,日常烟火则委托猿猴供应。
不知何时能回到这里,侍奉那虚无的天帝,身披七彩霞衣,驾驭九色神龙。

注释

澹静:形容心境平静。
姿仪:姿态风度。
简旷纵:简约豪放。
结庵:建造小屋。
大茅峰:一座高山。
坐忘:忘却一切。
世故:世俗事务和经验。
愁应少:忧虑应该减少。
道断:与世隔绝。
人情语亦慵:与人交际的话语也懒得说。
信音:书信。
凭鹤到:通过仙鹤传递。
一厨烟火:日常饮食。
倩猿供:委托猿猴提供。
归侍:回归侍奉。
虚皇驾:虚无的天帝。
七色霞衣:象征仙人的华丽服装。
九色龙:九色神龙,象征尊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隐居山林的生活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澹静姿仪简旷纵”一句,形容道士的气质宁静而又不失洒脱,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接着,“结庵深对大茅峰”,则是具体描绘了道士居住的地方,是一处深远的山谷,面对着连绵的大茅峰,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隐逸之境。

“坐忘世故愁应少”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能够暂时忘却尘世间的烦恼和忧愁,心境变得异常宁静。紧接着,“道断人情语亦慵”,则意味着与外界的联系已经很少,即便是言语交流也显得懒散无力,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中那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万里信音凭鹤到”一句,通过鹤传递信息这一意象,传达了一种远距离沟通的方式,同时也反映出对道士精神世界的向往。下句“一厨烟火倩猿供”,则是描写生活的自足与简单,尽管环境艰苦,但仍能保持一份宁静和从容。

最后两句,“几时归侍虚皇驾,七色霞衣九色龙”表达了诗人对道士最终能够达到修炼成仙、侍奉神灵的美好愿景,以及对于那种非凡境界的向往。七色霞衣和九色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神仙形象,象征着高洁与权威。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道士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越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切向往。

收录诗词(27)

田况(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其十)开西园

春山寒食节,夜雨昼晴天。

日气薰花色,韵光遍锦川。

临流飞凿落,倚榭立鞦韆。

槛外游人满,林间饮帐鲜。

众音方杂遝,馀景更留连。

座客无辞醉,芳菲又一年。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其十五)乾元节

感帝开鸿绪,薰风正阜生。

亿年逢景运,万国赞丕平。

瑞霭承龙阙,晨曦启凤城。

胪宾趋陛墄,乐舞备韶英。

译导来珍贡,酺欢洽颂声。

曼龄均庆祝,闿泽慰群情。

地有扪参远,人怀就日诚。

愿将民共乐,聊以报皇明。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其二)二日出城

初岁二之日,言出东城闉。

缇骑隘重郛,淤车坌行尘。

原野信滋腴,景物争光新。

青畴隐遥坝,弱柳垂芳津。

逻卒具威械,祭墦列重茵。

俗尚各有时,孝思情则均。

归途喧鼓铙,聚观无富贫。

坤隅地力狭,百业常苦辛。

设微行乐事,何由裕斯民。

守侯其勉旃,亦足彰吾仁。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其七)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

昔年张复之,来乘寇乱馀。

三春虽宴赏,四野犹艰虞。

遂移踏青会,登舟恣游娱。

戒备渐解弛,人情悉安舒。

垂兹五十年,材哲不敢踰。

愚来再更朔,遽及仲春初。

綵舵列城隈,画船满江隅。

轻桡下奔濑,纵舆临精庐。

因思贤守事,所作民乃孚。

慈惠未为大,大者其忘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