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邓尚虎冬至日有怀且订春游之作次韵

节随葭管动飞灰,山阁阳生淑气回。

乍见疏林霜叶落,忽惊大埔雪花催。

阳春有脚人应爽,残腊无情节独回。

屡拟跨驴同踏雪,只嫌梅信未曾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时节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变化。首联“节随葭管动飞灰,山阁阳生淑气回”以葭管(古代用来计时的竹管)和飞灰(冬至时日影移动所形成的标记)象征时间的流转,暗示冬至的到来,山阁中感受到阳气的回归,透露出一种温暖与生机的氛围。

颔联“乍见疏林霜叶落,忽惊大埔雪花催”通过“疏林霜叶落”和“大埔雪花催”两幅画面,展现了冬至前后自然界的变化,霜叶的凋零与雪花的纷飞,既展示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也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颈联“阳春有脚人应爽,残腊无情节独回”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阳春有脚”形象地表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而“残腊无情节独回”则在对比中突出了冬至作为过渡期的独特情感体验,既有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也有对新一年的期待。

尾联“屡拟跨驴同踏雪,只嫌梅信未曾开”表达了诗人想要与友人一同出游的愿望,但因梅花未开而略感遗憾。这里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冬至时节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微妙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自然、季节变化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感悟,同时也寄托了对友情、美好未来的憧憬。

收录诗词(230)

张嗣纲(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 字:效忠
  • 籍贯:清远

相关古诗词

代梁馀年谢晏海防

凤城无处不弦歌,借寇曾惊五马过。

百里鸣琴驯雉兔,三湘彩笔动菁莪。

未论棠阴垂泽远,且看芹泮受恩多。

我是晏婴门下客,春风得意竟如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代冯海石上黄都阃兼柬谢假馆之意

将军揖客重怜予,文武才高自蠡庐。

报国久悬雷焕剑,起家原出石公书。

军中岁晏青霜肃,阃外春回紫电孤。

宾馆分藜天禄厚,冯生敢叹食无鱼。

形式: 七言律诗

飞来寺读■祖祭文

昨夜维舟古寺阴,扶筇携酒共登临。

湍流瀑布千层玉,风动花栏满地金。

磨剑却悬平虏略,留题遥忆老臣心。

先朝最是承恩重,击节长歌慷慨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西湖

水天无际净飞霞,画舫移来傍柳沙。

三节楼台悬皓月,六桥竹石点残鸦。

呼卢才子频迎掉,懒鬓佳人且泛槎。

最是西湖歌舞地,倚窗江上听梅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