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即事二首(其一)

古岸生微霭,空林挂夕阳。

霞辉明野色,天影战波光。

集鸟村墟暗,鸣虫禾黍荒。

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

沙晚横归艇,川晴列去樯。

登临自多感,何必寄他乡。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翻译

古老的河岸升起薄雾,空旷的树林挂着夕阳。
晚霞照亮田野,天空的倒影在波光中闪烁。
鸟群聚集在昏暗的村庄,虫鸣声在废弃的稻田里回荡。
秋天高远,孤独的月亮宁静,天边巧妙的云彩绵延不断。
傍晚沙滩上,小船归来,晴朗的河流上,船只排列前行。
登高望远总会引发感慨,何需寄托于他乡之情。

注释

古岸:古老的河岸。
微霭:薄雾。
空林:空旷的树林。
夕阳:落日。
霞辉:晚霞的光辉。
野色:田野景色。
天影:天空的倒影。
波光:水面波光。
集鸟:聚集的鸟群。
村墟:村庄。
暗:昏暗。
鸣虫:鸣叫的昆虫。
禾黍:稻谷。
荒:废弃。
秋高:秋天高远。
孤月:孤独的月亮。
巧云:巧妙的云彩。
沙晚:傍晚沙滩。
归艇:归来的舟船。
川晴:晴朗的河流。
登临:登高望远。
多感:感慨丰富。
他乡:远方。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自然景色的诗歌,通过对比和对应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情境。诗人以"古岸生微霭"开篇,设定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氛围,接着"空林挂夕阳"则是视觉上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秋日落幕时光影的变化。

"霞辉明野色"和"天影战波光"两句,通过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水面上波光与天光的对峙,表现了自然界在夕阳下的最后搏斗。景物描写中不乏生动之笔,如"集鸟村墟暗"和"鸣虫禾黍荒"等,用以传递出秋收之后田园的萧瑟与静谧。

诗歌后半部分转向心境的表达,"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两句,以清冷的意象描绘秋夜的宁静和月光下悠长的云朵。"沙晚横归艇"、"川晴列去樯"则是行者在秋日黄昏中乘舟归来的情景,水面上的影子与远方的帆船交织成一种离索的情感。

末句"登临自多感,何必寄他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以及对遥远家乡情感的抒发。这里所谓的"何必寄他乡"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不需要向远方寄托思念,而是通过亲近自然,内心便能获得安慰,故而无需再去寻求其他途径来表达或缓解自己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幽深,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怀和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和柳郎中山谷寺翠光亭长韵

山深疑路断,古寺忽开门。

乔木风霜急,荒崖云雨痕。

朝霞明翠霭,秋雨濯岚昏。

幽鸟不避客,閒云时入轩。

重萝深更绿,碧涧浅无浑。

宝地黄金布,飞泉白玉喷。

庭閒卧驯鹿,果熟引王孙。

禅静石为室,客迷桃满园。

每悲尘世幻,方信梵王尊。

野实饥堪荐,阳崖冬自温。

便当安寂寞,何事走歊烦。

清梵晨斋启,高松夜枕喧。

逢人休问道,得意已忘言。

直指曹溪路,劳将贝叶翻。

功名叹不偶,岁月去如奔。

久分疏轩冕,宁辞友玃猿。

从容岩客话,粗粝野僧飧。

即是平生乐,心期何日论。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夜初凉

庭木舞风雨,清秋来我堂。

衾裯偃宵寐,灯火照新凉。

昔我来清颍,庭花有晚芳。

坐看桐叶暗,已近菊枝黄。

岁月忽流驶,形骸变老苍。

淹留应有命,通塞讵能量。

寂历年华晚,优游永日长。

忧时非我事,黄卷有虞唐。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秋日独酌怀荣子邕

新秋一杯酒,风雨早凉天。

眷言西邻友,咫尺莫能前。

岂无病羸马,泥滑不胜鞭。

端居何为者,落寞掩书眠。

高柳飒已疏,碧草留馀鲜。

衰怀感徂节,客舍悲流年。

孤吟谁与和,独酌还醒然。

新晴野路乾,期子南山边。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秋雨书事

荏苒岁云暮,空山朝夕阴。

可堪连日雨,并作晚秋霖。

萧飒三川合,凄凉八月深。

衰荷啼卧水,怨叶泣辞林。

径滑蓬蒿长,庭荒苔藓侵。

远声连促织,疏滴和清砧。

灯暗残更梦,闺寒向晓衾。

沾衣贫路客,啼苦失巢禽。

天接岗峦近,云连草树深。

川容千仗肃,溪力万艘沉。

红湿梨垂颊,黄沾菊破金。

苑荒怀古恨,楼远望乡心。

碧涨池中浪,青藏云外岑。

客城阴燐走,败舍湿蜗寻。

骑省惊衰飒,荆州叹滞淫。

恨饶经暑扇,冷入补衣针。

懒学书高阁,驱愁酒细斟。

离忧殊未阕,怅望一长吟。

形式: 排律 押[侵]韵